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使劳动者拥有的工作技能与未来促进经济发展所需技能之间出现不匹配现象。如果不及时升级人们现有的工作技能,未来将会造成劳动力内部的两极分化,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与安全。围绕劳动者技能升级的积极作用、劳动者技能升级如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提升技能适应新就业环境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就业前景报告》显示,到2024年,全球约有40%的劳动者需要长达6个月的技能再培训,94%的企业领导者表示,希望自己的员工可以掌握更多的新技能,这一数值在2018年仅为65%。还有调查显示,全球约有3/4的企业领导者认为,无法找到合适的技术工人已经对他们的公司业务构成威胁。如果企业负责人和政策制定者不采取任何行动帮助人们发展未来所需技能,必定会给社会和经济发展格局带来不利影响。
在世界经济论坛新经济与社会中心主任萨蒂娅·扎希德(Saadia Zahidi)看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全球工作环境已经发生改变,现在已经到了进行技能升级的时刻,这样才会使全球的劳动者有能力充分参与到未来的工作当中。虽然没有一种最佳的“通用”方法来提升各国劳动者技能,但新加坡政府推行的“技能创前程计划”以及丹麦的“灵活保障模式”都是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扎希德提到,劳动者技能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实现经济融合发展和提升社会凝聚力,还有助于推进全球经济复苏。传统意义上,经济学家会根据生产率、GDP和就业增长率等数值衡量社会的发展状况,但由劳动者的特定技能所带来的更广泛优势,对社会发展也呈现出积极效应,其中包括更强烈的幸福感和信任感、社会建设能力等。这些都是通过劳动者更全面的技能升级带来的利益。正如美国经济学家里卡多·豪斯曼(Ricardo Hausmann)提出的,现代经济体的生产能力及其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他们将技术、思想和技能融合在一起的能力。尽管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自动化比重会有所上升,但仍应该实行“以人为主,自动化为辅”的优化模式,以保持经济长期繁荣与稳定。
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瑞士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和发展研究院国际经济学教授理查德·鲍德温(Richard Baldwin)提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力量。人们应该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只有劳动者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并与新型工作岗位相匹配,才会最终建立更和谐的社会。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院高级讲师彼得·巴克斯(Peter Backus)对记者表示,近年来,提升劳动者技能,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和跨国企业的共识。据相关数据统计,2017—2019年,全球企业每年用于提升劳动者技能的投资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受益最大的领域是商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经合组织也曾测算,如果到2030年经合组织成员能够有效提高劳动者技能,弥合技能差距,届时全球经济将增加5万亿美元。从全球范围看,目前西欧地区劳动力市场中约有85%的劳动者缺少基本的数字技能,如果对现有的劳动者技能进行更替与升级,到2025年西欧地区GDP将会增长2.2%—2.5%。过去几十年中,亚太地区许多经济体的经济增速都得益于其活跃的出口行业,如果升级该区域劳动者技能,到2030年,其GDP将增长6.1%。到2030年,日本也会因缩小劳动者技能差距而让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约1130亿美元。在北美地区,提高劳动者技能还会有扩大人才库作用,同时能够让劳动者获得更好的报酬。
建立健全劳动力生态系统
普华永道(英国)首席经济学家乔森纳·吉勒姆(Jonathan Gillham)提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全球劳动力市场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旅行、酒店、服务业等领域正在发生结构性变革。工作转换出现横向移动趋势,失业的劳动者试图在不同部门间寻找工作,即失业者愿意跨行业寻找工作。远程工作模式会有所增加,对知识工作者来说,就业性质和地点将发生改变。年轻劳动者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为了确保劳动者更快地适应新变化,需要优先对处于高失业风险的劳动者进行培训,避免加剧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此外,还要将这些培训计划和行动协议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以适应新的供需关系。
吉勒姆建议,要建立以政府、企业、教育机构等为基础的强大劳动力生态系统,通过多种方法大规模提升劳动者技能,减少劳动者之间的技能差距。人们应认识到,发展自动化不是为了减少就业机会,而是要通过自动化的改造与升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劳动效益。与此同时,政府、企业与高校也要协调一致,为劳动者创造更多提升技能的条件与资金补助,为员工制定清晰的培训方案。劳动者本身也要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提升劳动技能的活动之中,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