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复苏促进可持续发展
2020年09月02日 08: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日第2002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媛

  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世界各国对中国扶贫事业取得的成就予以充分肯定,本报记者围绕如何持续推进贫困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提升扶贫工作效率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Rana Mitter)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扶贫工作始终将教育等议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非常积极的举措。但当前扶贫工作仍然面临挑战,如与代际失衡有关的问题等。除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总体衡量指标外,还应了解经济衡量指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贫困治理需要不同的关注点。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高级讲师米娅·佩里(Mia Perry)认为,提高扶贫工作的有效性,需要相关背景研究、教育扶贫和因地制宜的适应性措施。例如,发展学习合作伙伴关系,尤其是加强与文化和自我认知相关知识方面的学习。鼓励贫困社区发现自身问题,共同合作寻找解决方案。增加收入对于提升扶贫工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但还应关注其他对扶贫工作同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如缺乏选择、缺乏技能等一些限制性因素。通过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推进贫困治理,还需要理解这些因素及其复杂性,以更符合伦理、更为创新的方式运用资源、分享知识及建构社群,从而为扶贫事业带来积极影响。

  德国文化评论家、亚洲专家和中西事务政治评论家裴德思(Thorsten J. Pattberg)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扶贫工作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扶贫重点在农村地区,二是将财富从资本聚集的城市区域向欠发达区域引流。消除全球贫困需要各国政府协调合作,积极制定相关政策。中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了很多努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道路修建、打造公共交通网、提升能源安全,以及提供教育和医疗配套设施等。中国在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绿色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2%的增长率,显示出中国经济的韧性。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全球事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埃里克·伯格洛夫(Eric Berglof)认为,中国扶贫工作的重要驱动力是经济整体增长和深刻结构转型。中国扶贫工作是直接针对特定群体精准施策。当前,中国经济正在逐步恢复。从长远来看,中国和世界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应不断推进结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更具包容性绿色增长

  米特表示,可以预见,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将稳步增长。在短期内,适度的财政刺激和创新性的措施十分有效,如给潜在的消费者提供购物券等。长期来看,在国际方面,中国应适应全球供应链变化,致力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多措并举应对危机。在国内方面,应推进区域平衡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世界银行近日发布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复苏为加速推进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绿色增长提供了机遇。虽然存在外部风险,但中国良好的政策措施可以缓解相关风险。政策制定者应增加货币和金融部门政策灵活性,以确保流动性充足。同时,中国应谨慎管控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将在支持经济复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刺激措施应该有助于实现更具包容性的绿色增长。世界银行建议,中国在采取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支持需求的同时,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结构改革。通过改革刺激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强劲复苏,同时促进劳动力流动。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克里·布朗(Kerry Brown)表示,中国的脱贫攻坚为提升人类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扶贫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