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环境变化、科技进步以及公共政策不断发展,科研领域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对当前科研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重视学术评价
英国“英格兰研究”研究主任史蒂文·希尔(Steven Hill)表示,近年来,虽然人们对科研文化相关问题越来越感兴趣,但近期英国惠康基金会对20个国家的学术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后发现,人们对科研过程或科研文化相关问题的关注度相对较少。希尔认为,拓宽研究评价的视野将有助于完善科研文化,如推进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以及自动化方法的发展。
美国兰德公司发布的《科研格局的变迁与未来国家科研评价的思考》报告,对科研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变化如何影响学术评价进行了研究。该研究聚焦于“为什么进行学术评价”“学术评价的对象是什么”以及“怎样进行学术评价”这三个问题。结果发现,学界对研究评价的重视日益增强,而这一趋势在未来仍将持续。
希尔表示,人工智能将为学术评价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发展高效的人工智能工具以促进学术评价发展,学界仍需进一步研究。学界需要发展以证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管理框架,从而指导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评价领域的应用。
科研成果形式多样
希尔表示,虽然数字化进程快速推进,但近400年来,研究成果的性质一直未发生重大变化,主要以书面形式传播。然而,当前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研究成果的形式正在日益多样化。出现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学术研究成果的受众变得更加广泛。与此同时,研究成果也变得越来越公开。
报告提出,研究成果展现形式的日益多样化趋势将持续发展,但在不同学科中的表现程度略有不同,而期刊文章和会议发表仍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众多学科科研成果的主要展现形式。研究人员在选择研究成果呈现形式时,会受到职业发展、个人偏好以及机构激励和资助方要求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在呈现形式上也存在差异,而这种因学科导致的差异性在未来也将继续显现。
兰德公司研究组长卡特里奥娜·曼维尔(Catriona Manville)表示,科研成果展现形式日益多样化,从传统期刊文章、书籍到计算机代码、艺术品、数据集等,如何准确界定和评价这些研究成果,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在评价研究成果的质量和严谨性时,学界对该研究成果的理解和引用数量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从这个角度看,科研成果展现形式的多样化对科研成果的质量评价影响有限,但学界也需要升级相关设施,以支持学术成果的评价、传播和存储。
希尔表示,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利用数字出版媒介,将研究过程中不同的组成部分如文本、数据集等,分别作为可引用且互相关联的实体发布。
加强国际学术合作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罗尔夫·朗哈默尔(Rolf Langhammer)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欧可在学术自由和理性辩论的基础上加深跨学科科研合作,以及学术评价的相关合作。虽然现阶段面对面的沟通联系受到一定限制,但随着中欧双方理解互信的加深,中欧学术合作将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
曼维尔表示,维护数字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促进学术成果共享,推进国际学术合作。当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如缺乏对算法收集和推送信息的规范等。学界需要鼓励并营造开放、透明的科研文化,共同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方案。
希尔表示,国际科研合作是研究成果展现形式日益多样化的驱动因素之一。未来研究人员应更加关注研究议题的可持续性,以增加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支持科研发展既需要科研机构层面的支持,也需要科研行业层面的支持。同行评议是英国学术评价的主要方法,但新技术带来的新方法也将助力学术评价发展。研究人员期待科研文化变化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机遇。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