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经贸关系任重道远
2020年07月07日 07: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7日总第1961期 作者:崔洪建

  经贸关系在中欧关系中长期发挥着“推进器”和“压舱石”的作用,也是中欧之间最紧密的利益纽带。中欧经贸关系经历了从贸易为主向贸易与投资并重,再到贸易、投资、金融和产业合作并举的开拓和发展,不断在挑战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建规立制。在当今国际经济秩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关系正面临创新观念、转换动能和更新规则的重大考验。

  合作不断稳固

  经贸关系是中欧之间确立最早、发展最成熟的领域。1985年签订的中欧《贸易与经济合作协定》仍是迄今最重要的双边法律基础文件。中欧经贸关系以务实合作、平等互利为原则,实现了贸易持续增长、投资双向流动、金融合作创新和产业相互整合的巨大发展。从1975年至今45年间,中欧货物贸易增长超过250倍,欧盟在2004年到2019年间连续16年保持了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欧相互投资也从无到有,欧盟成为中国主要外资来源地,中国对欧投资也在2009年后迅速增长。中欧还在2009年后开启了货币互换、人民币交易及清算等金融领域合作,并在近年来将创新合作作为重点领域,致力于实现双方经济结构改革和产业升级的共同目标,体现出欧洲作为中国主要技术来源地的价值。

  经贸关系也是中欧之间规则机制建设最为完备的合作领域。为确保经贸关系稳定健康发展,中欧双方一贯坚持以对话、磋商和谈判解决相互之间的问题和分歧,为此搭建起全方位、分层级和多渠道的对话和沟通机制。除在年度中欧领导人会晤中纳入大比例的经贸议程外,从早期部长级的中欧经贸混委会,到副总理级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从中国—欧盟对话到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再到与欧盟各成员国层面的沟通;从中央政府层面,到地方合作层面;从官方到企业,从协调宏观经济的政策性对话到解决经贸摩擦的技术性谈判,中欧经贸对话和沟通机制覆盖了经贸关系的方方面面、上上下下,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较为稳固的规则和机制基础。

  经贸关系发展是中欧之间不断解决问题、弥合分歧的集中体现。由于经济发展的起点、阶段和结构不同,中欧经贸关系是在不断互通有无、求同存异和相互成就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从早期欧方针对中国纺织品的“反倾销”到一度接近“贸易战”边缘的中欧光伏产品争端,从欧方“升级贸易防护体系”到在投资领域“扩大市场准入”,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伴随着摩擦和分歧。但越来越巨大的共同利益和越来越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又总能帮助双方理智面对、通盘考虑,不断通过对话、磋商和谈判找到解决问题、弥合分歧、增进利益之道。这是确保中欧经贸关系取得过往成就并拥有未来前景的重要经验。

  亟待挖掘潜力

  近年来,中欧关系尤其是中欧经贸关系发生新的变化,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秩序变化中的重要体现。中欧经贸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首先,中欧贸易关系亟待挖掘潜力、突破瓶颈。近年来,中欧均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有效需求不足。欧方升级贸易防护体系、迟滞中欧自贸谈判等举措,也限制了增长空间。因此,尽管中欧贸易仍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波动加大。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今年一季度中欧贸易下降超过10%,中欧贸易额被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反超。如果双方不能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优化贸易结构并挖掘贸易潜力,作为经贸关系中存量最大、市场影响最大、惠及民生最多的部分,中欧贸易在各自经济中占比将进一步下降,中欧经贸关系将因此受损。

  其次,中欧投资关系和产业合作面临保护主义冲击,亟须增进互信并更新规则。欧方不适应近年来中国内外政策的变化,部分欧洲在华企业面对更激烈的竞争,对华投资信心有所下降,甚至出现部分投资转移现象。在疫情期间出现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短缺问题也进一步放大了中欧投资及产业合作的困境。中欧在2013年启动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力图通过在投资保护和市场准入之间建立起公平规则,来破解保护主义的束缚。但由于欧方片面追求“对等”原则,在双方经过二十九轮谈判后,投资和产业合作问题在短期内仍难以破局。

  最后,中欧经贸关系面临政治化、安全化造成市场扭曲的影响,需要回归并稳定在务实合作的轨道上。中欧经贸关系取得长足发展的宝贵经验是遵循市场原则、奉行务实合作。但近年来受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欧洲方面开始从“政经一体”角度来看待对华经贸合作:一方面用政治偏见和“安全意识”对待中国对欧投资和产业合作,另一方面从“对等原则”出发,在经贸谈判中附加非经济条件。如果任由政治化、安全化泛滥,将对中欧经贸关系基于市场原则的共识基础造成极大冲击,扭曲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逻辑,最终将导致双边经贸环境的整体恶化。

  大胆探索创新

  中欧经贸关系在取得长足发展并面临巨大挑战之际,需要面向未来,在观念、机制和政策上实现创新。这不仅是提升中欧民众福祉和共同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中欧关系总体发展和全球化行稳致远的需要。为此,中欧应当从创新观念、挖掘潜力中增效益,从开拓合作、转换动能中要增值,从更新规则、引领全球化中谋长远。这不仅是摆在双方决策者和经济界面前的重大问题,也是中欧关系研究需要破解的重大课题。

  首先,中欧要积极适应双方贸易、投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将“对等、公平”原则与中欧经贸关系现状相结合,梳理重点和优先合作领域并制定切实可行且可持续的经贸合作目标。如何在双方都追求贸易投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既保持原有合作又促进良性竞争,是需要研究者大胆探索、认真求证的重要课题。

  其次,中欧要积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摆脱对传统贸易投资模式的依赖,实现贸易投资产业合作之间的动能平衡和转换,让“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对接等重大合作项目尽早落地。同时,重点挖掘服务贸易、第三方投资和绿色产业、数字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合作潜力。当前,关于中欧自贸区战略的研究、中欧在第三方合作中的比较研究、欧洲新兴产业战略动向研究等,都是非常紧迫的研究课题。

  最后,中欧在适应当前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同时,更要勇于、善于参与国际规则的更新和完善,积极争取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欧经济体量之和占世界总量的1/3,双方都高度依赖并受益于全球化的经济生态和多边主义的规则体系。因此,中欧有意愿也有能力在维护全球化的同时,在创设更为公正合理的规则方面积极合作。为此,中欧投资协定以及未来的自贸协定都不能只局限于双边视角,应当从两大区域经济中心之间如何实现可持续合作、不同经济制度之间如何保持良性竞争以及经济影响力如何转化为制度性权力等方面着眼。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