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后,使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迫性、重要性尤为凸显。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抗击疫情注入了强大信心与力量。
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战胜疫情,充分印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极端重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在应对这场公共健康危机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孤军作战,也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只有每个国家都控制住疫情,全球才有共同的安全。国际社会只有团结协作、共同应对,才能战胜疫情,维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在全球抗疫中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经验,充分展现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党和政府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向疫情全面宣战。中国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巨大贡献。中国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第一时间公开发布疫情信息,并毫无保留地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积极主动分享防控和治疗经验。在全力抗击本国疫情的同时,中国克服自身困难,优先恢复和提高医疗防疫物资产能,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人民付出的一系列努力,维护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充分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为各国抗击疫情提供有力支持和帮助,充分彰显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患难见真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先后有170多个国家领导人、50个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以及300多个外国政党和政治组织向我国领导人表示支持和慰问。中华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报李的民族。中国尽己所能、量力而行的对外抗疫援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从援助对象上看,既有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也有防疫能力薄弱的国家,还包括欧盟、非盟、东盟等国际组织。从地域上看,涵盖了亚洲、非洲、欧洲、拉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援助方式上看,既有物资援助,也有派出专家组等医疗技术援助。同时,许多地方政府、企业、民间机构和个人也积极参与其中。这次对外援助,是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体现,充分彰显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为国际社会合作抗疫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充分体现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应对。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提出了四点倡议:一是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二是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三是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四是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重要主张、倡议和举措,为开展国际抗疫合作、提振市场信心注入了强大动力,充分展现了在全球面临共同挑战的关键时刻,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强决心。
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懈努力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在全球抗疫的过程中,中国抗疫付出的努力、作出的牺牲、积累的经验、所作的贡献,国际社会已有公论。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采取的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展现的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为世界防疫树立了典范。中国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体现的不仅是对本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负责,更是对全球疫情防控的大力支持。国际社会还高度赞誉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以及负责任大国形象。这一系列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表明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中国秉持的立场、付出的努力,中国在全球抗疫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行动得到了广泛认同。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发展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在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会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中国唯有毫不动摇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与世界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才能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世界各国人民也只有同舟共济、团结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建设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作者系东华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