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指向:历史拓展和当下价值
2020年07月07日 08: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7日总第1961期 作者:蔡臻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实际需要,科学总结和全面阐释了一系列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形成了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习近平文艺思想。习近平文艺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文艺思想以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回答了当下文学艺术领域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艺的认识,对建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全新的社会历史观,为我们认识文学艺术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出发,在把握人类艺术实践发展一般规律和总体特点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观念和方法重构和塑造了文学艺术的独特品格,实现了传统艺术精华和现代美学精神的完美结合。马克思认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尽管文艺创作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但是对文艺的认识和理解“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以自身的能动性反映社会存在,构成整个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同时,文艺又以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明确地把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以及实践—精神的方式,看作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四种方式。这一重要论断是马克思对文艺本质认识的一个重大进步,确立了文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揭示了文艺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共同规律。因此,科学理解文学艺术,就必须把文艺与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相互关系联系起来,把文艺看作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文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艺育人就是指运用文艺作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共产党人就敏锐地意识到了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此时的文艺育人主要是以报纸、杂志、工会组织为阵地,对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艺在号召引导人民、同敌对思想作斗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文艺实践的历史经验,深刻阐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讲话全面阐述了文艺的立场、对象、原则方向、批评标准、态度以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重要问题,解决了当时文艺创作的一系列根本性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毛泽东文艺思想针对当时国内外斗争形势和文艺界的现实状况、存在的问题,为发展党的文艺事业指引了方向,为激励和鼓舞人民奋勇前进凝聚起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又相继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等方针,共同构成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政策的基本思想。

  习近平文艺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文艺问题放在马克思主义宏大历史视野中观察,强调文艺对于整体事业的推进作用。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在讲话中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方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人们的物质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民群众期待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当前,面对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以及价值冲突,文艺理论家要不断激发文艺创作的原创性动力,努力创作出更具厚重历史感和现实感的文艺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通过文艺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和中国形象,让文艺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窗口。要以文化的发展带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文艺发展必须坚持的创作导向。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文艺创作和学术创新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表现的是人民,文艺的价值评判取决于人民,文艺创作离开人民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文艺思想生动、全面地论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因此,人民的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文艺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修为,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进一步掌握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看作“人民的艺术家”的天职,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观照社会生活。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和世界发展的大格局看,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在文艺领域实际上就是强调文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命题,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理论自觉。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此,构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立足开放的、动态的人类社会发展实践,不断更新理论的知识结构和话语体系,拓展新的理论空间,从而保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创造性和活力。我们不仅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当今时代特征、民族特点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一种新的文艺学理论形态,彰显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创新的新态势、新发展、新贡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文艺在这一新的历史征程上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对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营养,从对“文艺经典”的旁征博引中传递出文艺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关联。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看,还是从中国共产党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看,习近平文艺思想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不仅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我国文艺战线、文艺工作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同时也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本文系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2019GJ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