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为协调地区间关系提供框架
2019年09月27日 07: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27日第1787期 作者: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王悠然

  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相关讨论主要集中于政治和经济视角,从文化角度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则较少。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蒂姆·温特(Tim Winter)将文化视角引入对国际事务的分析之中。他认为,通过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复兴古代丝绸之路,中国正在成为欧亚历史新的书写者、东西方桥梁新的建造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借此机会回顾历史、寻找外交和文化的连接点。近日,本报记者对温特进行了专访。

  凸显跨领域视角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什么驱使您从文化角度研究“一带一路”倡议?

  温特:过去20年里我一直在观察和研究亚洲历史和文化,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我强烈感觉到这一倡议将产生非常值得探究的影响。当时,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讨论主要聚焦于政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但在我看来,有些非常有意义且重要的东西被遗漏了。我主要研究了丝绸之路是如何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合作框架的,以及文化和历史正在以何种方式被用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理解“丝绸之路”这一概念?

  温特:古代丝绸之路虽然历史悠久,但“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却诞生于现代。丝绸之路在古代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和平交流和贸易往来的通道,20世纪它与和平、外交、国际合作、世界主义、探险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西方更多地将丝绸之路视作沟通欧亚的桥梁,亚洲国家则更强调区域内的文化交流。中国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复兴使其成为一个有力的平台,赋予中华文明这一不同于西方的文明形式以新的文化和政治意义。

  很多人将国家力量区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认为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但我不太倾向于这一区分。“软”和“硬”的二元划分导致我们在解读国际事务和国家力量变化时,往往会忽视历史、文化、宗教背景。“一带一路”倡议恰恰凸显了跨领域视角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了解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解读历史的不同方式如何塑造了不同国家对贸易、国际主义、合作的不同看法。

  丝绸之路的关键主题和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战略性叙事模式,这种模式旨在协调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高度复杂的文化、经济、政治关系。一方面,丝绸之路提供了建立友谊和信任的“语言”;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建设地区秩序。我详细考察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丝绸之路概念的不同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我惊讶于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竟能以微妙却有力的方式成为连接不同地区的标志。

  维系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您的研究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将给中国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怎样的影响?

  温特:这个问题很复杂,“一带一路”倡议包含的元素非常多,可能要到若干年后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该倡议的广泛社会影响。目前,西方更多地将丝绸之路看作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往的一段历史,而中国通过复兴丝绸之路,正在创造一种亚洲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语言”,参与其中的国家希望将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地区复兴联系起来。在阿富汗、希腊、斯里兰卡等国,“丝路外交”的一条共同主线是找回尊严。这些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但现在都面临着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和社会前景。

  就中国自身而言,已有许多研究显示“一带一路”倡议能促进不同地区的发展,缩小各地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差距。但我认为,在一个更加抽象的层面上,丝绸之路有助于传播这样一个理念:中国充满信心地向世界开放、积极与其他国家分享思想和技术并展开各种形式的交流的时期,往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时期。中华文明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且互相联通的世界里,这种价值观是维持广大亚洲国家文化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以此为长期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将为21世纪国际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带一路”倡议及相应的多边合作能否促进跨境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

  温特:是的,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跨境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平台。近年来,日本、印度、韩国已在其他亚洲国家开展了文化援助,中国刚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正在建设相关机构,培养专业能力。“一带一路”倡议有望为迫切需要资源和援助的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机会。亚洲和欧洲许多国家与丝绸之路遗产有着特定联系,未来很有希望建立多边合作。

  遗产外交将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带一路”倡议属于遗产外交的一个案例吗?遗产外交的研究主题是什么?

  温特:“一带一路”倡议属于遗产外交,它赋予丝绸之路新的政治和文化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将丝绸之路视为促进国际对话和相互理解的有效平台。遗产外交是文化外交的一种具体形式,现代意义上的遗产外交可追溯至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的重建工作。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和文化是如何参与和塑造国际事务、国际关系的,过去几年里,我一直将遗产外交作为一个分析性概念来研究。遗产外交这一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各国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表现自己,以及如何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基于共同历史和文化的连接来定义自己。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文化遗产未来能否在国际关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温特:文化,包括文化遗产是当今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持续发展、打击极端主义、减缓气候变化等许多领域,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超出以往任何时候。国际关系涉及多个复杂领域,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以不同方式发挥着影响。未来,文化遗产可能会被用于确保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我近期在伊朗、土耳其、印度等地参加学术会议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一点。随着各国越来越重视遗产外交,“一带一路”这样的大规模倡议或将对保持国家和地区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本报华盛顿9月26日电)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