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中国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2019年09月27日 07: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27日第1787期 作者:侯丽 赵媛

  原题:外国媒体和专家高度评价中国70年成就 期待中国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70年风雨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砥砺前行,各领域成就斐然。近日,诸多西方媒体和专家学者对中国的发展成就作出积极评价。

  庆祝活动筹备进入倒计时

  9月25日,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中国将以盛大的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以及烟花表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预计今年国庆的庆祝规模将超越以往。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将密切关注中国未来的发展。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作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国家重大标志性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于9月25日正式投入运营。新机场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46公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英国《卫报》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包括英国航空公司和芬兰航空公司在内的多家国际航空公司已经公布了飞往大兴国际机场的航线。随着新机场的开通,北京将同纽约、伦敦等城市一样,成为具有两个长途国际机场的城市。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巨大

  世界经济网(World Economy)评论员、美国经济学家金伯利·阿玛迪奥(Kimberly Amadeo)表示,中国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政府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中国将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相结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居第一,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阿玛迪奥表示,经济大幅增长降低了中国的贫困率。中国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巨大,其在消除贫困方面为世界树立了典范。

  美国《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评论称,中国正在变得更加富裕,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逐年缩小。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世界期待一个更加富裕、开放的中国。

  社会和科技发展成就斐然

  世界科学网(World Scientific)刊登的文章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工业化国家,并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改善民生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点。除了大幅度降低贫困人口数量外,中国正在追求更高水平的幸福,内容包括以就业为基础、以教育为重点、以收入分配为源头、以社会保障为支撑、以公共安全为保障。

  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接近60%,而在1980年,这一比例还不到20%。阿玛迪奥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消费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强大的消费市场将减少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使中国向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市场经济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高科技公司掌握越来越多的世界领先技术,科技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美国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近期发布的报告提到,截至2018年,中国在引用率前10%的人工智能研究论文中的占比已高达26.5%,与美国的29%相比,两者差距并不显著。美国人工智能协会主席巴特·塞尔曼(Bart Selman)表示,虽然美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大规模投资,中美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为全球治理贡献经验

  美国《大西洋月刊》评论员迈克尔·斯库曼(Michael Schuman)表示,中国在全球经济、政治和其他国际事务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与世界其他大国的关系将给全球带来重要影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每个人的利益都交织在一起,塑造一个更加开放、和平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许。

  近日,美中贸易委员会(US-China Business Council)委员长克雷格·艾伦(Craig Allen)在哈佛大学就美中关系问题进行演讲时表示,美中贸易摩擦对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全球经济的发展呼唤出台新的规则和协调机制。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各国在这一过程中要共享经济增长成果,促进社会发展。全球秩序和治理方式面临新挑战,人们需要重新思考并定义什么才是真正的“国际利益”。

  世界科学网刊文表示,中国通过自身强劲的经济增长、更积极地参与二十国集团(G20)等关键机制,为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全球治理体系转型和重塑的过程中,中国有能力承担更多全球治理任务。

  (本报驻波士顿记者 侯丽 本报驻伦敦记者 赵媛)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