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心理测评如何作为
2021年09月02日 09: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2日第2243期 作者:高瑞翔 郭永兴

  新时代,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快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心理学不容推卸的重要责任。心理测评服务作为一种轻量化、标准化、数据化、科学化的社会心理服务形式,在新时代将大有作为。

  首先,保障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是心理测评的第一使命。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在今后的各类体检项目中纳入情绪状态评估,开展抑郁症筛查,对测评结果异常者予以重点关注。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每年要向学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并推动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这无疑是心理测评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未来,“心理健康体检”将成为常态、刚性需求,并且会不断派生出各种各样面向不同群体、不同场景的心理体检,例如自助心检、团体心检、婚前心检、产后心检、入职心检、社矫再犯罪风险心理评估、驾驶员安全心理品质测评等。心理健康状况检测与评估是目前心理测评的主要方向。

  其次,解决人们的日常“心事”问题是心理测评发展的新增长点。传统的心理测评主要面向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诊断,但随着新时代“大健康”理念的不断深入、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不少由消极生活事件(俗称“有心事儿”)导致的心理“亚健康”状态也应该得到专业心理学的评估与指导。目前而言,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普及化、便捷化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在此期间,对于这些日常的“心事”问题,心理测评服务同样能够提供不可忽视的帮助,因为就其中大部分问题而言,例如伴侣性格不合导致相处矛盾、职场上下级关系不佳、生涯发展迷茫等,分析和评估问题本身就能为困扰者带来有益启发,具有一定的“治愈”效果。因此,心理测评能成为社会心理咨询服务的有益补充。

  最后,心理数据的采集与应用是心理测评未来迈向跨界融合发展的创新道路。现如今,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已由过去的信息化步入数据化进程阶段。获取、储存并深入理解和挖掘数据背后的知识和价值,利用数据进行推理和决策,将成为各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走向。其中,关于人的数据至关重要,任何商业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对人心的洞察。心理数据作为人最深层的数据,包括人的价值观、态度、情绪状态、人格特征、认知能力、心理障碍等,可以帮助各类组织、机构深入理解个体或群体行为背后的规律,甚至作出有效预测和干预。然而,心理数据由于其内隐性,往往又成为数据化进程中最为缺失的一部分。例如,目前电商所使用的智能推荐引擎算法,仅仅是基于用户的行为数据进行建模,容易导致推荐结果的收敛性、单一化,造成“信息茧房”;倘若能融入人深层次的心理数据作为补充,将有助于突破这一瓶颈。要获取个体的深层心理数据,需要有科学专业的测量工具,而这将促使心理测评在未来大显身手。

  诚然,新时代心理测评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但也对心理测评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心理测评与服务和满足人们的新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首先是智能化水平不足,目前大多数心理测评在施测、计分、结果呈现与解释等环节,仍然高度依赖专业测评师的人力指导,这大大限制了心理测评服务的便捷性,难以应对人民日益增长、日趋频繁的心理测评服务需求,在大规模集体心检如疫情下的心理危机紧急筛查中更是显得捉襟见肘。其次是丰富化程度较低,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测评的主题场景过于集中在传统心理疾病的诊断上,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二是测评的技术手段目前仍局限在基于文字的自陈量表上,这导致测评的效度容易受到社会赞许性反应的影响,同时也使得测评较为枯燥、乏味。最后是数据化进程缓慢,目前有大量的心理测评数据因得不到储存积累和匹配贯通,而无法进行有效的深度分析和挖掘,限制了心理学对人的行为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改善功能的发挥。

  为此,心理测评应当主动顺应和迎接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做好自身的发展转型。第一,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智能化的在线心理测评服务平台,支持为受试者个体提供心理测评结果的自动化分析和个性化建议,为施测者提供团体心理测评数据的全面记录和动态跟踪。第二,借助新兴的5G网络通信技术,创新心理测评的范式和题目,积极探索包括情境判断测验、内隐联想测验等在内的各类作业型测验题目的运用,以及图片、漫画、音频、视频、游戏、人机交互对话等生动活泼的题目呈现形式,既保障测评的科学性,又增加测评的趣味性,将心理测评做出“心理咨询”般的感觉。第三,借助前沿的大数据深度学习技术,加强对心理测评数据的分析建模,构建出测评维度因子之间相互关联的网状结构知识图谱,实现测评数据的实时动态整合互通,一方面提高测评预测的综合性和生态性,另一方面通过自适应组题实现测评的“千人千面”,提高测评效率。

  要实现心理测评发展的变革与突破,必须加强心理测评研发与从业人员队伍建设,该队伍不仅需要受过良好基础心理学研究方法专业训练的人员,还要积极吸纳来自计算机、数学等学科,具有行业调研、用户洞察和机构客户服务经验的人才。高校心理学专业要面向新时代的新需求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加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研究者+实践者”复合型创新人才,为推进我国社会心理测评服务贡献应有力量。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