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之法因应战之变
2021年09月09日 09: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9日第2248期 作者:范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人工智能、脑科学、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颠覆性技术群对当前军事领域的作战行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战争形态、作战样式、打击方式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加强对信息时代相关作战问题研究,尤其是对当前我军的组训理念、训练模式等如何更好地适应未来作战形态变化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军委军事训练会议上指出,全军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聚焦备战打仗,坚持实战实训、联战联训、科技强训、依法治训,发扬优良传统,强化改革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全面提高训练水平和打赢能力。当前,加速推进我军军事训练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实战化训练水平,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着眼“战之变”  紧盯战争形态的发展演进

  应对信息时代的战争,要尽量避免在高技术领域同强敌打堂堂之阵,而应着眼发挥我们的优势,以能击不能。习近平主席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揭示并回答了现代战争的指导规律和制胜机理。未来作战样式由“线式”向“非线式”转变,作战行动由集群规模型向体系精兵型转变,战斗力生成的模式和规律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作战样式“三非化”。随着军事领域的全面变革,以“非对称、非接触、非线式”为主要特点的信息化作战样式取代了传统的大兵团集群式机械化作战,作战形态更加趋向于多能化、小型化、可控化,作战行动“精确点杀”“瞬间秒杀”的特征明显。譬如美军在2011年击毙本·拉登的行动中,仅派遣24名特战队员及4驾直升机,就精准完成了“猎杀”任务;2014年俄军在夺占克里米亚军事行动中,以海空两种方式快速向目标区域投送8000人,1个星期内即完成对克里米亚乌军90%以上兵营和军事设施的封控,且未造成人员伤亡,将冲突范围有效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近年来,美、俄等军事强国在叙利亚战场上对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智能化时代无人作战的短时限、小规模、高精度的“点杀”样式已经到来。

  (二)力量编组“三无化”。“无人、无声、无形”是未来作战力量编组的典型特点。2017年美军公布了微型无人机蜂群编队攻击行动演示,美海军3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机以0.6马赫速度投放103架“山鹑”无人机,演示集体决策、自修正及自适应编队飞行、发起临门多向攻击等行动,拉开了未来作战力量编组“三无化”的序幕。同年,在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会议上,伯克利大学教授Stuert Russal演示了“AI杀人蜂”攻击行动,再一次震撼了世人。这种通过预先扫描预定目标的面部特征,并采取自主识别锁定目标的攻击方式,能够在广域全时范围内对预定目标实施攻击,直至一击致命。可以预想,未来作战,必定将是基于对抗双方在地面“狼群”、水中“鱼群”和空中“蜂群”的无人力量对抗,也必定是智能化战争形态的终极对抗。正如美军近年来在基于全域覆盖、多维互联的信息网络支撑下提出的“马赛克”战中设想的一样,未来战场各作战单元及打击模块,可在基于战场态势和任务需要的灵敏化力量组合基础上,实现战场上诸战斗力量的临机编组、模块组合、随遇接入,确保始终对敌形成不对称优势。

  (三)作战保障“三可化”。“可预测、可直达、可视化”是未来战场上作战保障行动的基本要求。随着自适应、无人化作战平台等在未来战场上的广泛应用,未来战场的保障行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智能化作战要求,战场保障行动要在着力实现基于战前组织筹划保障行动的可预测、基于战中战斗实施保障行动的可直达、基于整体作战保障行动的可视化的基础上,实现整体保障行动的精准直达。同时,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脑控技术等智能化技术,在全域覆盖、泛在云联、随遇接入、空天一体的信息网络支撑下,可实现未来保障行动构建“网—云—池—端—体”的资源化、精准化、可视化保障体系,确保在保障态势全维、实时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保障行动与作战行动的一体联动。

  深研“胜之道” 揭示制胜机理的时代内涵

  制胜机理,即通过对一系列作战行动的综合运用以达成作战目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规律,是作战行动“胜之道”的现实路径。规律是方法的本源,方法是规律的运用,研透未来作战的制胜机理,首先要搞清打赢未来战争的基本方法。因此,从揭示制胜机理到提出制胜的方法,是一个理论逐层沉降的过程。

  (一)突出创新创造的军事文化促转向。习近平主席指出,推动军事创新,要弘扬创新文化,尊重官兵的能动精神,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尊重创新、崇尚创新,完善有利于释放创新活力、激发创新活力的机制。13世纪的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除了与其彪悍善战的民族性格有关外,关键还与其不断创新发展的民族军事文化有很大关系。在征战中,蒙古军队不断学习吸收各地先进的军事科技文化,大批保留俘虏中的工匠,建成了当时世界上一流的炮兵、工兵、通信兵等兵种,从而充分占据了科技制高点,其军队的机动性、攻坚能力和保障水平在当时是空前的,铸就了“一代天骄”的宏图伟业。历史昭示我们,文化自信是我们这个民族自信的“魂”与“根”,是推动强军事业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是促进我军全面转型的不竭动力。

  (二)突出网络信息体系支撑促转变。网络信息体系是以网络中心、信息主导、体系支撑为主要特征的复杂巨系统,是信息化作战体系的基本形态,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基础支撑。促进我军军事训练的创新发展,必须紧紧扭住信息化这个基础,以信息系统集成建设为主要抓手,构建高度融合的网络信息支撑体系。为此,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筹划,按照集成高效、一体融合的原则,加强对当前合成部队现行指挥控制、情报侦察、火力打击、综合保障和支撑环境等诸力量单元、作战系统等要素的一体化设计、系统化改造,打造符合时代要求、基于融入联合、立足分布交互、着眼广域聚能的网络信息支撑体系。

  (三)突出融入联合作战体系促转型。未来作战将是基于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支撑下的精兵行动,陆军合成部队作为我军联合作战体系内的关键性地面突击力量,是遂行地面夺占行动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未来作战行动中,合成旅应主动强化融入联合、依托联合、基于联合的意识,在思想上,着力转变陆军部队“包打天下”的机械化作战思维理念,强化对新型作战力量的学习运用,强化合成部队基于联合作战体系内的情报侦察、火力打击、指挥控制和综合保障等行动;在编组上,采取灵活高效、模块组合的方式,强化构建“小行动、大支撑”“小核心、大外围”的作战行动力量编组;在作战运用上,强化空地一体、多法协同、近距离空中支援等立体攻防行动的演练,充分释放联合作战体系的整体效能。

  创新“训之法” 强化训战一致的层级设计

  未来作战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呼唤一体化联合训练,在智能化技术群以锐不可当之势汹涌而来的时候,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机械化作战行动样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作战需要。智能化的作战样式、基于网络信息体系支撑下联合作战体系的战斗行动,已经占据了未来战争领域的制高点。因此,加快推进我军军事训练转型迫在眉睫。

  (一)强化指挥主体的体系化思维能力训练。指挥主体是指在指挥活动中处于主导及决策地位的一级指挥机构,是合成部队整体战斗行动的“中枢”。体系化思维是指在信息化条件下,运用复杂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综合集成信息思维方法、工程思维方法、系统论方法等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群,以虚拟实践和综合集成为技术支撑,认识和思考战争及军事问题所体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方法。体系化思维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等典型思维特点,是着眼未来体系化联合作战形势需要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思维理念,是基于信息网络空间作战的典型运用模式。在信息网络体系支撑下的体系化作战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敌整体作战体系展开“断链”与“破网”行动,是平时和战时可无缝衔接互换的作战行动,指挥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应着重强化体系化思维运用,立足战场全局,着眼破击体系,以实施结构破坏、瘫体失能为目的,全面分析对手作战体系内各单元、节点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间关系,有重点地选择对手体系内关节点为破击目标,通过击点毁面、控点失能,达成作战目的。

  (二)强化指挥客体的灵敏化战术运用训练。指挥客体是指在指挥活动中相对于指挥主体而言,处于受支配地位的行动实体,是确保指挥主体的决策意图得以实现的具体执行单元。所谓灵敏化能力,是指战场上基本作战单元具有对战场态势变化、作战行动调整及对指挥主体决策意图理解能够做出快速有效调整及适应的能力。信息时代,陆军合成部队的作战行动具有“战略决策、战役指挥、战术行动”的鲜明特点,因此,应重点强化合成部队基于体系支撑下的灵敏化战术运用的能力。在指挥链路上,横向铺开“一张网”,纵向打通“四条链”,基于大纲要求,在要素演练展开后,体系演习展开前,重点强化指挥主体和指挥客体的指挥协同演练;在行动实施上,加强各作战编组协同训练,强化基于方案的计划协同、基于态势的自主协同和基于目标的临机协同等多种协同方法的训练,打牢各作战单元的协同作战能力,贯通侦察情报、指挥控制、火力打击、野战防空、综合保障等多元要素协同;同时,结合年度军事训练演习,强化专项行动协同演练,打牢合成部队(分队)融入联合训练的基础。

  (三)强化智能时代的一体化联合训练。战争形态决定训练方式,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昭示我们必须要全面加强一体化联合训练。当前,着眼部队战备水平与训练水平保持一致,对应三种不同的状态及战役战术训练内容的衔接,分别确定不同的战备等级,结合自身任务实际,概略确定年度演训课题。纵向上对接战役集群任务进一步形成融入联合训练的课目内容,横向上建立覆盖侦察情报、指挥控制、火力打击及综合保障等各类行动的系统化、标准化训练任务清单,以此,依据训练任务清单制定本单位年度一体化联合训练任务;同时,着眼未来战争形态变化,前瞻性地强化智能技术融入的相关训练问题研究。譬如,在指挥控制方面,强化智能算法支撑下的“人在回路上”“人在回路中”和“人在回路外”三种不同状态的问题研究;在侦察情报方面,借鉴美军GIG(全球信息网络栅格)技术对我侦察行动的启示,构建基于5G技术支撑下的多维侦察体系;在火力打击方面,强化基于算力战支撑下的火力打击流程优化,缩短“OODA”循环流程,实现智能化战场的“点穴”“秒杀”;在综合保障方面,强化脑科学、大数据、量子通信等技术的运用,探索实现智能化保障的方法路径,全面提高未来合成部队融入联合训练的作战效能。

  (作者单位:71239部队参谋部)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