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先内后外的过程,如果用培育和践行来说,培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践行则是一个外塑的过程。内化过程是基础,内化的程度和深度对外塑过程有直接影响。价值观的内化描述了这样一种过程:从仅仅觉察某种现象或价值这一层次,发展到有一定能力去指导或控制一个人的行为这一层次。“内化”这个概念是对现象或价值逐次地、普遍地成为个体的一部分这一过程的恰当描述。
价值观内化的实质
内化说的是一个人如何习得的过程,有的研究偏重认知的学习,如班杜拉等行为主义者强调内化需要模仿和强化,皮亚杰认为内化就是概念化,列昂节夫强调结构上的同构性等。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化方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最早进行了研究。“内化”原先是精神分析理论所用的术语,是多拉德(Dollard)和米勒(Miller)首先创造性地把它们引进学习理论领域。英格里希(H. English)于1958年给“内化”下的定义是把某些东西结合进心里或身体中去;把另一个人的或社会的观念、实际做法、标准或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观念、实际做法、标准或价值观。这个定义强调了内化的主要方面。内化可以在各种不同程度上发生,这取决于采纳别人价值观的程度。内化被看成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初只是不完全地或尝试性地采纳理想行为的外显表现方式,后来才是完全地采纳。
外部世界的影响、作用、要求等在其具体内容被扬弃的同时,其内含的准则被抽象化,并被纳入个人意识的“自我”之中,成为个人内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内化。内化的实质是同化和顺应。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个互补过程。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孩子智力的增长是适应的结果。在这一理论中,理解模式的关键概念是很重要的,然后讨论同化和顺应的区别。图式指的是理解和了解的心理和生理行为。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既包括知识的范畴,又包括获得知识的过程。将新信息带入已有图式的过程被称为同化。由于新知识而改变现有的图式或思想被称为顺应。因此,同化和顺应的主要区别在于:在同化中,新思想与已经存在的思想相吻合,而在顺应中,新思想改变了已经存在的思想。
内化可以说是个人诱导行为的内容,由思想和行动组成。当一个人获得内部奖励并接受其影响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个人采取这种诱导行为的原因是它与他的价值体系一致。这种形式的行为通常与个人的现有价值体系相一致。因此,这种内化产生的满足感是由于相信这种新行为的真正含义。内化是指教育过程和内部化过程的最终产物:一个人将某些价值观、态度和兴趣融入自己的体系,无论有影响力的人物是否受到压制或鼓励,总是受这些价值观、态度和兴趣等的指导。他采取这种行动,是因为这样做本身会使他自己感到满足。
价值观的内化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一种古老的教育定律是这样表述的:生长是由内部发生的。内化这一术语就是指这种内部的生长,这种生长是在个体接受态度、法规、原则或良心制裁,并使之在形成价值判断或决定自己品行的过程中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时发生的。这一过程具体包括注意、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可以把这些过程看成一个连续体,在连续体最高层次上,个体被描述为根据信奉做出反应:将一种价值整合到自己的系统中,而后组织系统,形成一个复杂的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行动。
价值观内化过程中的规律变化
价值观内化是以不同方式发生的。其中一种方式是通过情感的影响。在内化连续体各层次上的行为只带有很少的情感。在这些层次的末端,个体还仅仅是知觉到某种现象,但在中间的各层次上,便可以看到情感反应,行为的主要部分是个体积极做出的反应。随着行为完全被内化并成为习惯,这种情感逐渐减弱,不再成为大多数反应中一个固定的部分。
价值观内化还表现在一个人在情感连续体上环境的外部控制对内部控制的允许程度。因此,在情感连续体的底部,内部控制只是用来控制注意力。在较高的层次上,内部控制产生了适当的反应,但只是在遵守外部权威的意义上。到了更高一些的层次上,内部控制即便在没有外部权威的情况下,也会做出适当的反应。到了还要高一些的层次上,内部控制即使遇到障碍或阻挠,也会做出这些反应。
价值观内化的这些不同方面表明,内化连续体很可能是多维的。它既有从简单到复杂的一面,也有从具体到抽象的一面。它存在着一种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的转变,存在着一种在情感连续体的每一个点上不断增加再逐渐减少的情感成分。最后,态度成分的组织中还存在着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方面,以及认知方面。
价值观形成的内化过程实质上是由父母、教师、同伴、榜样等向青年一代进行价值观传递的过程。在价值观传递过程中,研究者研究了大量的变量,包括养育方式、亲子关系、文字契约一致性、持续时间一致性、讨论频率、家庭规模、兄弟姐妹地位、性别、年龄、社会经济阶层和受教育程度等。价值观传递有几个方面在文献中被广泛讨论。文献表明,价值传递有三种类型:垂直(即父母传递给子女);倾斜(例如,从上一代成员到下一代成员,不包括父母);水平(来自同辈的传递)。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需要检查青少年认同的所有来源,以便对传递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父母被视为主要的传递者,进化理论认为,他们的基因倾向于保护和确保后代的生存,且大多数社会将父母指定为儿童社会化的主要传递者。传递被广泛认为是双向的,研究表明,价值观不仅可以从父母传递给孩子,也可以从孩子传递给父母。
价值观内化的形成物
价值观最终内化为信念和信仰。价值观是人们经过过去的学习经验内化形成的,用于许多生活经历的抽象规则。这些人们坚持为真理的个人想法,是一个人持之以恒的想法,无论这些想法是否得到确凿事实和经验证据的支持。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倾向于相信一个真实想法的积极态度。
信念是价值观形成的初级形式,是一种形成人们实际上如何思考和行动的活动模式。这些模式结合人们的愿望和情感为实现价值的目的提供替代方式。它的功能是价值取向的,也让人们在思维和行动上掌握有效的原则或目标。
信仰和理想是价值观的高级形式。并不是所有的价值观都会上升到信仰层次,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这一层次。信仰的特点是既有“信念”又有“崇拜”,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最高信仰为核心,形成完整的精神取向,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之服务。信仰的特点是把一种特殊的价值信仰置于思想和行为的主导地位,驱动和引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