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科幻文学翻译:从经世致用到文化反哺
2022年11月14日 10: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14日总第2529期 作者:李琴

  翻译是社会文化语境的产物,同时又对社会文化起到形塑作用。中国科幻文学翻译的发生,并非出于文学翻译的自觉,而是文化启蒙的需要,也即是说,中国科幻文学翻译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功利性目的,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发挥着开启民智、文化启蒙和科普教育的作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国科幻文学的艺术自觉被唤醒,人们对科幻文学的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科幻文学翻译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文化交流成为原动力。中国科幻文学经由翻译与国际科幻文学主流接轨,成功实现了海外译介与传播,向世界展现了自身魅力。

  晚清时期的文化启蒙 

  科幻文学的发生是科技发展在人文思想领域的反映,也是科学文化演进的表征。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科技发展落后,原来并不具备科幻文学产生的土壤,直至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惊起了一众爱国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决心和意志。以梁启超和鲁迅为代表的优秀知识分子率先意识到科幻文学“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的启蒙价值,开始翻译西方科幻小说,使得这一新兴文类在我国落地生根。小说界革命、新式报刊的兴起和西方科技著作的译介,也为科幻文学翻译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语境。除了梁启超、鲁迅之外,晚清时期积极投身科幻翻译实践的还有包天笑、徐念慈、周桂笙等。凡尔纳科幻小说充盈着积极乐观的精神气象、丰富有趣的科学知识和神奇瑰丽的想象,满足了晚清百姓对科学技术缔造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符合对百姓进行科学启蒙的需要,成为中国科幻小说翻译的开端。晚清时期的科幻文学翻译,在翻译内容上任意增删;在翻译策略上大胆改译、译述交织;在翻译语言上文白夹杂;在文体形式上改头换面,以文言体取而代之。以现今的翻译标准考量,这种种“豪杰译”并不规范,但若放置于当时的文化启蒙语境,恰恰体现了经世致用的价值旨归。

  民国时期的多元主题 

  民国时期,凡尔纳小说中的理想图景和乐观情绪已无法引发民众共鸣,逐渐让位于威尔斯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科幻。此外,还有柯南道尔与爱伦·坡的侦探科幻、斯威夫特的科幻游记、卡罗尔的科幻梦游记、巴勒斯的“泰山”科幻等竞相争辉。虽然文化启蒙的目的并未改变,但民国科幻翻译开始注重主题的多元化,并且翻译规范逐步确立,科幻文学理论话语和翻译理论话语开始形成。如果说晚清时期的科幻翻译建立在仁人志士的启蒙理想和强国热忱之上,民国时期的科幻翻译则逐渐从学科发展角度对翻译行为进行学术规约。这一时期中国科学小说理论话语开始萌芽,强调科学小说的文学性,淡化其工具性,使得科学小说第一次作为文学体裁进入文学批评视野。同时,中国翻译理论话语逐步形成,与科学小说理论一起,促使科幻文学翻译开始重视文学审美和翻译规范,但最终仍以经世致用为目的。

  改革开放后的百花齐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中苏关系友好,于是党中央适时提出“向苏联学习”和“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我国科幻文学翻译也及时调整选材与方向,将苏联科幻文艺作为译介重点,尤其是苏联现实主义科幻小说、科普型科幻小说和科幻文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幻文学翻译主题的窄化。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历程表明,每次科幻文学创作与翻译的繁荣,都是国家着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时期。1978年,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同年3月和12月,全国科学大会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分别召开,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中国科幻文学翻译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以苏联为主要来源的格局被打破,译介来源范围更广,数量更多,类型更丰富,翻译出版形式多样,新生代科幻译者大量涌现。北京国际科幻大会的召开,拉近了中国科幻与世界科幻的距离,中外科幻交流日益频繁。凡尔纳科幻小说迎来了重译、重印的高潮,到1998年,《凡尔纳科幻探险小说全集》完成出版,这是凡尔纳科幻小说首次以完整面貌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此外,西方经典科幻作家作品成为译介主流,众多蜚声国际的世界科幻大师开始为中国读者所熟悉,例如世界科幻“三巨头”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阿瑟·克拉克。西方科幻经典译介开阔了中国科幻读者的视野,激发了中国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还有不少风格各异的科幻作品被译入,为国内读者呈现出一幅绚烂多姿的世界科幻图景,中国科幻文学翻译进入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

  新世纪初的文化消费与反哺 

  21世纪初,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产业蒸蒸日上,网络文化、视觉文化、消费文化等多元文化改变了文学翻译的生产方式、存在形态和传播载体,我国科幻文学翻译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新样貌,突出地表现为网络科幻文学翻译的兴起。网络科幻文学翻译以其大众参与度高、翻译模式新颖、译者主观能动性强等特点,成为纸媒科幻文学翻译的有力补充。泛文学语境的形成、通俗文化的崛起,更是为我国科幻文学翻译营造了充分利好的文化语境。21世纪初的中国科幻文学翻译,译介来源遍及世界各地,数量逐年增长,随着中国航天科技的突破、西方新兴魔幻小说的译介和好莱坞科幻影视大片的引进,出现了几次翻译高峰。英美科幻经典、畅销巨著、获奖佳作依然是译介主流,法国凡尔纳科幻系列被不断重译、复译,日本科幻动漫作为文学衍生产品受到青睐,丰富了我国科幻文学翻译的生态。21世纪初的中国科幻文学翻译,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注重凸显科幻作品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在多元文化形态建构的社会语境中,科幻翻译的目的由经世致用开始演变为一种文化消费。

  21世纪初中国科幻文学翻译的繁荣还体现在对外译介上,这是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之后,科幻文学翻译在译介方向上的重要转向。标志性事件即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荣获国际“雨果奖”。这不仅是中国科幻小说第一次登上国际科幻领奖台,而且是中国科幻文学自20世纪60年代老舍的《猫城记》被译介到国外以来最为成功的一次外译实践。《三体》海外传播的成功带动了国内外科幻作家、译者和学者以创作、翻译、撰写学术论文等多种方式,向海外读者展现中国科幻文学发展景观。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社会风貌通过“中国想象”被传播到西方世界,对西方科幻文化形成反哺,实现了从晚清时期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的文化输入到新世纪以国际交流为目的的文化输出的百年转向,开启了中国科幻文学翻译的新篇章。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百年科幻文学翻译史研究”(19BWW07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