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当代津巴布韦文学中的“我们”
2022年11月14日 09: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14日总第2529期 作者:蓝云春

  继2021年被称为“非洲文学井喷年”之后,2022年又有津巴布韦作家诺维尔莉特·布拉瓦约入围布克奖短名单。2013年,她就凭借首部作品《我们需要新名字》入选过短名单,是布克奖历史上首位入围的非洲黑人女作家。在今年入选的六位作家中,1981年出生的布拉瓦约最为年轻,虽未最终获奖,但受到广泛关注,提升了津巴布韦文学(主要为英语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地位。津巴布韦英语文学是多角度折射非洲经验的一面多棱镜,由独特的被殖民和后殖民经历造就。它萌芽于19世纪后半期,在津巴布韦1980年独立前后成为非洲英语文学的一大重镇。当代非洲具有代表性的白人和黑人作家共有一百多位,创作了至少三百多部作品,以长篇小说和短篇故事集为主。我们基于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遵循“真、实、亲、诚”的对非交流理念走进非洲和非洲文学,可以看到当代津巴布韦英语文学在根植本土的同时,传递了人类共感、共鸣的情感体验和生命认知,讲述的是世界各地读者都能够在其中看到自身的“我们”的故事,可为突破“他者”思维、聆听非洲大地的脉动铺就坦途。

  清平治世的愿景与国家共同体构建 

  津巴布韦1980年独立后的一段时期,仍然面临着道阻且长的去殖民任务和举步维艰的后殖民困境,相关问题自然成了当代津巴布韦作家的关注中心。一些杰出作家的代表,如依翁妮·维拉、约翰·埃佩尔、藤代·哈楚等,在历史眼光、国家视野、全球视域的指引下,宏观、辩证地考察问题和困境的源起、成因和走向,并对可能的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做了深入思考,反映了人们厌乱求治、居危图治的心理,表达了他们对清平治世的向往。这主要表现为对种族关系和谐、民族关系融洽的国家共同体的构建和憧憬。

  当代津巴布韦民众最响亮的心声是对社会安宁、民众安康的向往和追求,这在多位作家书写的种族和解主题中得到了彰显。无论是白人作家布莱昂妮·希姆还是黑人作家依翁妮·维拉,不管是绍纳族作家藤代·哈楚还是恩德贝莱族作家克里斯托夫·姆拉拉兹,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多部作品中描写了不同种族之间和谐共处、友爱互助的景象。这既是津巴布韦独立后实施的种族和解政策成效明显的艺术表征,也是民众对种族冲突在21世纪再掀波澜而深感担忧和厌倦的文本再现。他们创作的重要旨归都是在表达对不同种族之间和谐共处、共建美好家园的渴望和希冀。这在白人作家约翰·埃佩尔的小说《缺席了,英语教师》中尤为鲜明。小说主人公乔治为殖民罪过虔诚赎罪,主张殖民者及其后代在非洲欠下的历史债务亟待偿还,以助非洲迈向种族和解的未来,助力非洲民众迎来国泰民安的明天。

  民族融合主题主要由富有爱国热忱的新老作家共同谱写,在小说《石女》《和母亲一起逃跑》以及短篇故事《和解》中尤为显著。鉴于非洲许多国家的民族团结尚未到来,对民族融合的构想正符合不少非洲学者的愿景,他们期望更多作家能够“通过回顾过去来展望未来”。相关作品体现了当代津巴布韦英语作家在拓展创作视野、深化创作主题、开掘思考深度和提升艺术水准方面的努力。他们记录的民族离合经历凸显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以文学意象和文本细节展现民族融合的具体实现途径,表达了不同民族之间携手共进的美好希冀。这样的创作彰显了“秉持自我、消弭隔阂、牢记历史但又眼望前方的‘非洲性’的独特魅力”。

  向往种族携手、民族团结的清平治世,是当代津巴布韦作家积极构建国家共同体的体现。与许多非洲国家一样,提升国家凝聚力,构建不同种族、民族民众心灵相通、命运与共的国家共同体,是津巴布韦国家建设中迫切且关键的任务。深谙此理的作家们因此能够超越种族或民族立场,基于对国家命运、社会前途的忧思和探索,以及对人类公平正义的伸张和维护,创作出艺术水准高且具有世界文学意义的作品。

  人性光辉的彰显与“人学”文学观 

  文学是“人学”。当代津巴布韦文坛不少优秀作品都描写了生活重压下的人们所展现出的友善、体面、高贵和坚忍,并坚定希望、信念继续前行,不仅展现了非洲人身上共有的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还让人性的光辉在那些历经身心创伤和生活困苦的人身上熠熠生辉。

  人性光辉首先体现为人间真情的可贵。《缺席了,英语教师》和《石女》中,不同种族、民族的人们在厄运中共渡难关;《哈拉雷的美发师》和《随生活起舞》中,共陷人生冰窖的人物在厄运中相携与共;《九月的太阳》中,不同形式的爱情均具有感人的审美力量和深刻的伦理价值。人们在困顿中互相扶持,在遭遇中同舟共济,充分展现了人性美好、人间真情的珍贵。他们是人类社会中大写的、高贵的人,足以激发人们对人生的热爱,坚定人们对人性的信念。

  人性光辉还表征为人物的坚忍不拔。《不确定的希望》《北哈拉雷》《东区挽歌》《笑在此时》《随生活起舞》等都体现了作家的创作旨归,即不管以何种方式展示现实的残酷、人生的无常、生命的脆弱,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坚忍不屈。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有的亲历或目睹了社会的弱肉强食,有的见证或体验了生活困苦、生命脆弱,却都能够或逆流而上,或知难而进,或苦中作乐,或机智化解,都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望、对生命的珍爱。由此展现的正是人类的决心、毅力、柔韧、勇敢、智慧、幽默、包容等优秀品格。那些小人物被时代裹挟,在生活重压下依然昂扬向上,是非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神奇的复原力的最佳注脚。

  人性的光辉还表现为对希望的坚守。希望作为“尚未之在”,是通往“更美好生活的梦”,能将人类引向“理想的目的地”。世界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一类就是表达对“更美好的世界”的憧憬,以帮助人们“争取精神上的解放”。《九月的太阳》《无动于衷》《“卡菲尔”玉米》《跋涉及其他故事集》描写社会乱象丛生的同时,传递了对人类终能反躬自省、完善自身的信念。这些愿景中蕴含着希望的力量,对于饱经沧桑、努力重生的非洲大陆而言,是尤为重要的指引和激励。

  “我们”的故事与非洲多元形象 

  当代津巴布韦英语作家讲述了许多憧憬美好愿景的故事,塑造了众多平凡的伟大人物。这些故事就像莫言的故事一样,是站在人的角度描写广泛意义上的人。他们的悲欢离合是人类共享的,因此可以让世界各地读者“历历见其优胜缺陷之所存,更力自就于圆满”。正是这些让我们共感、共鸣的故事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形塑了多元的非洲形象,提升了津巴布韦文学的审美品格。

  这些故事突破了被西方意识形态丑化和矮化的非洲形象,凸显了非洲经验是世界各地读者可以共鸣的“我们”的共通经验。非洲人和我们并没有多大的不同。这是非洲民众彰显人性、尊严以及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恢复历史、重建文化自信心的关键基石。将非洲民众与“我们”关联,而不是视作“他者”加以区隔,人们对彼此的遭遇就不会无动于衷,而会通过想象力认同去了解、尊重对方,并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这对于重塑非洲形象、复兴非洲文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不难想象,这样的故事呈现的非洲是丰富多元的。那里既有阴影也有阳光,有问题也有策略,有冲突对立也有和谐互助,有丰满的理想也有不懈的追求。身处各种困境的人们勤劳、勇敢、幽默、友善、积极、乐观、坚忍,同古今中外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既平凡又伟大,既渺小又崇高。除了遭受灾祸和苦难以外,非洲还是一个充满温情、友爱、生机、希望、智慧和哲思的大陆。之前,受西方话语霸权影响,很多人对津巴布韦的了解局限在刻板认知当中。事实上,津巴布韦素有“非洲明珠”之称,风光旖旎、资源丰富,一度是南部非洲的“菜篮子”和“面包篮子”。进入21世纪,尽管津巴布韦仍因西方制裁等而发展受阻,但受“悠感文化”熏陶,很多民众都温和有礼、生活惬意。对于这个已实施“向东看”政策20多年的国家,从文学世界出发,认识到他们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并没有太大不同,可以拉近我们与非洲民众的心理和情感距离,还可以为我们揭示真实多元的非洲面貌提供依据,彰显的是平视非洲、尊重非洲的中国视角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19ZDA29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