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现实关怀
2021年04月12日 09: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12日第2144期 作者:张巧

  近日,由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华南师范大学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三十七届年会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现实指向与人文关怀”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的现实指向与人文关怀展开深入讨论。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推动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和解决人类所遭遇到的各种困局和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进行现实思考提供了思想视野和价值准则。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党圣元认为,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文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发展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对话、如何会通的问题。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段吉方认为,当代文论创新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创新与自主构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应在具体的文艺批评实践中辩证发展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驰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应继续以怀疑、批判为不竭动力进行文化创新。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范玉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明特质进行了深度阐释。

  文艺应当具有现实指向和人文关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丁国旗认为,文艺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中有着重要价值与意义,“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是文艺发展的根本途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傅其林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最初就包含了对人的需要的深刻研究,马克思主义审美需要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丰富性与自由的重要维度。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利民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为民间文学提供的重要理论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跣强调了马克思《巴黎手稿》的现实指向和人文意义。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彦顺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当—时语法”。

  文艺理论在中国文化发展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季水河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阶级论的价值值得重新审视,其重要作用在于促成了中国无产阶级作家队伍的形成。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王杰从现代性视域分析了中国现代审美理论的双重维度。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军重新勾画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思想谱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张红军从马克思主义文艺中国化的视角,论述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文艺人民性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守义梳理了“左联”对“文艺大众化”的探索,并对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人民性立场进行了深入阐释。

  与会学者还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其他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晓都以世界文学和形象思维为例,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与近代世界文艺观念的接受过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宝贵梳理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历史维度。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汪正龙对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与马克思文本的生产性关系进行了分析。湖南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卓今提出文学阐释学的“圈”问题,并分析了其面临的双向困境。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