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散文算是好的散文呢?1961年,肖云儒在《人民日报》提出了“形散神不散”的观点,一时间,“形散神不散”成为散文标志性的特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形散神不散”不足以概括散文的本质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对散文“形散神不散”有所质疑。例如,有人认为意识流小说与散文一样追求笔法自由,也符合“形散神不散”这一特征,它是多种文学体裁共享的美学资源。又如,有人认为“形散”与“神不散”只是部分散文的特征,散文中也有“形不散”与“神散”的佳作。可见,“形散神不散”不能作为评价散文的标准。那么,评价散文应该有哪些标准?或者说,应该做到哪些才能算是好的散文?
书写真实情感
对于散文,尤其是抒情类散文,真实情感构成其重要的评价标准。真实情感是散文的生命,一旦失去便失去了散文之心。郁达夫在《还乡记》中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表现人生的苦闷与精神的彷徨以及生命的孤独感与荒凉感。这种心灵的剖析,颇具情感的真实。在《背影》中,朱自清写父亲去月台的栅栏外买橘子,以父亲的“背影”呈现父子之间的情感。虽用笔朴素,却以情动人。张洁的《捡麦穗》写童年的“我”与卖灶糖老汉朴素纯真的情谊,以此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这些作品诚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在书写真实情感的基础上,作者的情感移入是提升散文境界的一个重要手段。鲍尔吉·原野在散文《青草远道》中写到,大地是母亲,谷物、森林、草与花朵是大地的孩子。土地被踩在人的脚底下,显示了最伟大的谦逊。人们看到的是麦浪滚滚与稻花荡漾,看不到土地。于是,作者感叹:“土地的母亲并不丰饶,丰饶的是庄稼。”接着,作者由土地联想到母亲:“北方被犁杖耜过的土地,灰黄色漫漫起伏,如我在风中瑟瑟而行的母亲。……第二年,土地又长出青草,在空气中散发与过去一模一样的清香,母亲又在冬夜为儿女缝补寒衣,针把手指刺出血珠,昏花的眼睛眯着。”这篇散文写母性与母爱,叙事粗犷深沉,读者能够感受到质朴真诚的情感。除了情感的真实,作品还移入了作者的情感。在这篇散文中,土地不再是物质的土地,而是浸染着母性的特征,是母亲的隐喻。情感的移入,对于散文创作是十分必要的,但必须以真实情感为基础,要规避“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式写法。
此外,散文的情感书写不能像诗歌抒情那样有大幅度的想象和虚拟。如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诗歌可以这样抒发情感,但是倘若这样的句子写入散文,就显得不够真实了。
富有“思想力”
所谓“思想力”,指的是散文内蕴丰厚,具有思想深度。具有“思想力”的散文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一类是揭示社会真相或生活真谛。如鲁迅的《雪》写江南雪的“滋润美艳”,写江南雪景中的丝丝春意,构成现实的“希望”和“自由”的隐喻。接着,又写北方雪“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的特征,呈现力之美,显现反抗的精神。最后一句“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以“雨雪相通”表达作者的生死观。文章虽短,却意蕴深厚。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史铁生由地坛的现状联想到自身的命运,由此得以洞察世事体悟人生,完成对自己命运的救赎。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通过人类消灭狼,保护鹿群、牛群的故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文章希冀人类摒弃功利思维,像山那样思考,保护好生态链。但丁认为:“作品的善在于思想,美在于辞章的雕饰。”这类散文思想深邃,能够引发读者进行深层思考,但也要注意文章的构思与文字的修饰。
另一类是具有文化品格的散文,它们或呈现文化意蕴或反思文化。如丰子恺的《渐》《无常之恸》等,在文本中渗入佛理知识,以宗教体验思考人生。这种散文呈现佛教文化意蕴。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写到了故乡的食物、风俗等,记录日常生活经验,呈现生活的诗意精神。这种散文多带有地域文化的印痕。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是典型的文化散文。如在《道士塔》中,作者通过审视历史,对文化命运和民族悲剧进行了深入思索。创作具有文化品格的散文,一方面要求史料丰盈且确凿无误,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将散文定格在史料知识的卖弄上。这一类散文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将史料化为自己的识见。
还有一类是具有哲学思维的散文。作者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谈天说地,揭示出某种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如鲁迅的《螃蟹》,讲了一个颇具寓言味道的故事。这篇散文告诫人们,新生事物是危险的,而且危险或许就来自内部。贾平凹的《一只贝》,写“一只丑陋的贝”没有被重视,却孕育出珍珠。作品讴歌了一种不以华丽的外表取悦于人,却以珍贵的内里奉献于人的精神。文中还写到,珍珠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以此揭示生命的价值,得益于对苦难的承受。丁肃清的《敲门推门》以生活中实在的门,联想到心灵之门,并作深层思考。这类散文必须有形象性,巧妙熔铸哲思,否则只会成为空洞的说教。
带来阅读愉悦
好的散文若不以思想见长,那么它必然在辞章修饰等形式层面有过人之处,必然带给读者阅读愉悦感。
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点。钱锺书的散文《吃饭》借“吃饭”这一俗世题材,通过各种联想和比喻,发表他对社会人生诸种现象和问题的观点。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文章广征博引,知识点非常丰富,有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名人轶事,有政治学、艺术学甚至烹调技术等,让读者感受到知识、智慧和趣味的魅力。
其次,要有巧妙的构思。巴金的《日》写了三组艺术形象:飞蛾、夸父和我,三者之间联系的点就是情感。文章以情感为中心营构全文,抒发了生命是可贵的,但寂寞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的主旨。铁凝的《套袖》以套袖作为凭借,将作家孙犁的品质以及作者对他的情思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迟子建的《农具的眼睛》以“农具的眼睛”见证了作者一段难忘的生活,这段岁月虽然苦涩却闪耀着美丽的光芒,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情感。这类散文或以情感联结全文,或依靠一个凭借物,自然地引入主题。
再次,要有语言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文笔生动,辞藻华丽,读之如沐春风。纳张元的《彝山琐记》语言呈现个性化特征,融笨拙与轻灵、泥土气与现代感于一体。钱锺书的《吃饭》多陌生化的比喻,给人以美的享受。林语堂的小品文,语言幽默,多智性与趣味性。
最后,要有意境美。何谓意境?童庆炳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散文写景易,抒情易,情景融合亦易,但开拓审美想象空间却非易事。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先从大处着笔,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渲染空旷的湖山雪境,后又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空灵静谧之境。文章既写出了湖心亭景色的特点,又抒发了作者孤傲脱俗的情怀,更有深层的审美想象空间:崇尚遗世独立的精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陆蠡的《囚绿记》、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汪曾祺的《葡萄月令》等都具意境美的特点。
总之,或以情动人,或以思想深刻见长,或以篇章的巧妙构思愉悦读者,都是构成优秀散文的重要条件。某一点突出,就不失为一篇好的散文。当然,能够做到多方面的结合,自然就是上乘之作了。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