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转变:延安绿色发展与脱贫成效
2020年08月07日 08: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7日第1984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陆航

  延安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简陋,贫穷落后一度成为延安革命老区的一个标签。

  2019年5月7日,随着最后两个贫困县延川、宜川脱贫“摘帽”,革命老区延安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不久前,记者从吴起县出发,来到安塞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昔日干旱少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现今已是满眼翠绿,宛若仙境。在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向记者讲述了南沟村如何完成拔穷根脱穷帽的华丽蜕变。

  绿色减贫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牛昉认为,坚持绿色减贫、实现绿色发展,是由贫困地区生态脆弱、贫困人口面临发展与生态保护选择等特征决定的。延安依靠绿色减贫,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脱贫之路,积累了丰富的绿色减贫经验。

  1997年延安市吴起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999年延安市全市范围内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倡导通过封山育林的方式保护环境,通过以粮代赈的方式满足民众的基本生活。20多年来,延安人民以执着的延安精神改造河山,在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地上持续实施退耕还林,实现了山川大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2015年,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实际,吴起县制定了以大力发展家庭林场为核心的生态扶贫政策。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徐长玉表示,当地大力开展生态教育宣传,努力从根本上转变民众靠天吃饭的观念,使民众认识到生态扶贫的周期性、回报时间较长等问题;并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以生态产业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退耕还林不单单改变生态环境,更催生生态经济。延安市退耕办主任曹东业告诉记者,延安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生态植被与民众生活同步改善,农村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面对生态环境整体脆弱这一发展制约因素,延安干部群众大力退耕还林、绿化荒山。与此同时,延安人大力发展苹果产业,这一转变吹响了脱贫致富的号角。

  “苹果产业建立以后,农民通过苹果就能解决自己的收入问题,退耕还林速度加快,生态建设的质量提高。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逐步走向了多种经营、高效农业的新时代。”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穆随心表示,伴随生态环境的改善,自然禀赋差的过去成为了历史,由此带来的是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一批新业态的出现。

  牛昉表示,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延安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种类。畜牧业作为当地的传统产业,退耕还林后焕发出巨大潜力。紫花苜蓿、沙棘、沙打旺等既有保持水土和改善生态的功效,又为发展养殖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苹果、红枣等林果业是延安的重要支撑产业,洛川苹果、延川红枣成为陕北特产的代表驰名海内外。在黄陵县,生态旅游成为当地民众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延安市大量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转为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生态旅游农业,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收益。

  “绿色减贫是指在贫困地区发展和精准扶贫脱贫中,以扶贫对象稳定脱贫、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方式贯穿精准扶贫脱贫全过程,实现脱贫致富和生态文明建设双赢。”陕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郭建树认为,延安脱贫依靠的是按照中央部署,统筹脱贫大格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延安人民认识到必须先改变生存环境,推进生态治理,生态好了,相关产业才能发展好,才能有可持续性。延安因此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生态减贫之路。生态扶贫使得美丽与富裕共生,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减贫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城乡统筹使面貌焕然一新

  郭建树认为,延安脱贫攻坚不是单纯脱贫,而是以脱贫攻坚为抓手,统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在积极推进脱贫攻坚的同时,延安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县域经济平稳发展。延安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造性地运用极具特色的文化帮扶、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就业创业、生态补偿、教育支持、医疗救助、兜底保障等多种脱贫方法,革命老区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看来,延安依据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科学规划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内容,着力改造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延安城乡发展的差距逐渐缩小,推动革命老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石英表示,近年来,延安通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措施,构建起了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不仅提高了农业全产业链的收益,更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延安立足地域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县域经济重要支撑,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了全市县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实现延安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延安区域协调发展。同时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对标落实“产业脱贫、家庭减负、政府兜底”三项措施,真正做到有产业、有就业、有住房、有保障、有帮扶,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革命老区延安的脱贫,不仅是延安人民的心愿,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国喜表示,巍巍宝塔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她还将继续见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226万延安儿女弘扬延安精神,坚持精准脱贫方略,把脱贫作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持续发展扶贫产业,巩固提升脱贫实效,不断奋力前行,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