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2020年08月10日 07: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10日总第1985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张译心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克服疫情影响,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要着眼长远,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步伐。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对此,国内社科界学者纷纷表示,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和消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将有效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新型城镇化是带动投资和消费的重要抓手,消费和有效投资的增长将成为扩大内需的强大引擎,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保障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有效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和消费,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表示,我国在防治疫情和经济恢复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迄今为止,宏观经济运行与正常状态仍有明显距离。恢复需求增长是让经济摆脱困境的关键。当前,恢复需求主要靠扩大内需。要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降低私人部门投资成本,以公共部门投资增长带动私人部门投资增长。投资增加将带动经济增速,劳动力市场和居民收入也会随之改善,最终对消费形成有力支撑。

  持续扩大国内需求与消费是调控手段,目的是化解冲击、稳定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张可云认为,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是应对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举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排斥国际大循环。提薪、降息、减免税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扩大就业都是扩大内需的政策工具。此外,还要想方设法调整消费政策,刺激消费,特别是要挖掘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

  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和消费,不仅是提振经济的现实需求,更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久之策。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教授陈海强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世界发展格局来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离不开稳定的高质量消费增长。应该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促进消费的健康流动,尤其是跨城和跨地区消费。跨城消费有利于加快经济要素在不同级别城市之间流动,从而驱动经济高质量内生增长。

  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段文斌看来,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近年来,我国出现了第四轮消费升级,即对更高水平的教育、医疗、养老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不同的消费梯度上都存在大量的潜在和现实需求。满足这些需求的关键就是扩大就业、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扩大内需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部署。”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庆华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扩大内需不仅可以弥补外需不足、维护国内产业链安全,而且可以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持续改善民生。从供给端来说,要持续优化供给配置,紧抓线上消费等新型消费热点,健全适应消费升级的多元化供给体系,拉动居民消费增长。从消费端来说,要千方百计稳定就业,扩大人民收入来源,同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有效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认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要高度重视投资的作用,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功能。要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低效投资甚至无效投资状况,注重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注重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动员、鼓励和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要注重改变当前投资预期不好、投资动力不足、投资信心不够的状况,健全和完善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制度法规政策,营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投资环境。

  黄庆华表示,所谓有效投资,是相对于低效或无效投资而言的、产出效益较高的投资。要注重投资有效性,把握投资方向。聚焦有利于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及经济效益明显的投资项目,追求投资效益最大化,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社会资本是稳投资的关键力量,要着眼于提升社会资本投资意愿。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通民间投资堵点,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创新投资运营机制,引导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减少社会资本市场准入限制,调动社会资本的投资积极性,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投资的乘数效应。

  社会资本是投资的重要来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张可云看来,可以扩大投资规模,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投资主体多元化,避免投资来源单一的缺陷。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关键在于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段文斌认为,既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致力于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和应用场景建设,应更加依靠市场来调节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渗透扩散,进而基于新技术形成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对于如何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这一问题,张斌建议,新增基础设施投资要跟着人流和产业走。部分能产生较好现金流收益的基础设施投资,要交由市场完成,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对于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缺乏现金流收益的投资项目,融资应该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政府基金和政策性金融机构。

  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则是确保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举措。”陈海强表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各地区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在享受规模化优势的同时,通过市场合作做到共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在微观上完善我国交通、信息、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实现补短板促创新,加快形成城市群和都市圈。

  张可云表示,区域协调发展不仅可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将挖掘出巨大的消费与投资潜力,增大有效需求,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增长。将新型城镇化作为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抓手,必须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他建议,设立职能明确的城市群与都市圈管理机构;划分框架,明确各级政府在促进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权限;要建立规范、科学的规划实施监督与评价机制。

  张斌认为,我国的都市圈建设需要补短板,在城市发展与人口流入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要保障大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拥有低成本、长周期资金来源,需要灵活运用专项债,拓宽融资渠道。要保障都市圈的住宅用地,有效降低区域内的住房价格。政府与市场一起努力,政府要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以增加基础教育、医疗服务、文娱等服务的供给。

  在黄庆华看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短期抓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周期相对较短、投资回报相对更快,投资成效相对更明显,更容易刺激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能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方面取得重要成效。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期支撑,持续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逐步释放巨大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长期保障。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打破城镇化瓶颈,消除城乡融合发展机制障碍,引导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持续提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助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