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新闻传播教学体系
2020年08月10日 07: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10日总第1985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通讯员 陈文泰

  近日,“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与传播教育”高端论坛在线举行。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新闻传播教育与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新闻传播教育面临重大转型

  随着媒介技术的迭代与变革,新闻传播行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日新月异,新闻传播教育正面临重大转型问题。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文科表示,新文科建设的提出,既是适时应变之举,也是势在必行之策。推进新文科建设,是国家对新时代教育的重大部署,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强大引擎,将为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新闻与传播专业在未来将成为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学科之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提出,就新闻传播学来讲,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在从单纯的新闻报道到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从单一媒体到全媒体融合。此外,新闻传播学科与工科、理科之间的交叉联动,也将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动力。

  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看来,影响中国传媒发展的三大基础要素分别是政府规制、市场产业和科技革命。在新时代,科技革命已成为主要影响因素。5G时代的传播要素将发生全面变革,分为传播者、内容、媒介、受众用户四个维度,而“关系赋权”“算法即媒介”“以人为本”等概念,也将成为未来传播的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认为,新闻传播学科的新发展要以知识为逻辑起点,不断构建和完善符合时代发展的知识地图和知识体系,不同学科之间需要有机融合而不是随性增添。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提出了“新闻史是‘智者史’”这一观点,即新闻史是行动主体运用新闻传播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他表示,传播发生在主体作用于对象的过程中,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新闻传播研究需要注重逻辑起点,要用史论融合的方式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新文科建设对新闻传播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表示,新闻传播学科不能忽略对学生人文价值观的培养,要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加强前瞻性专业能力建设。同时,技术作为工具,能够带来更深刻的洞察力,科技素养和技能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武汉大学副校长吴平提出,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尤其是编辑出版专业建设,不能以市场就业为唯一导向。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保持定力,充分尊重规律。

  当前,新媒体发展已经重新定义了新闻传播学概念。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雷启立表示,我们需要找准逻辑,革故鼎新。同时,要做到“坐而论,起而行”,落实各项想法。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科需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特别关注“为谁培养人才,怎么培养人才,培养怎样的人才”等问题。

  全媒体人才培养既是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谈到,我们要顺应趋势,做到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知识融合为依托,以家国情怀为导向,以国际视野为追求。在学科未来探索方面,建设立体技能训练体系,同时要在教材和师资队伍方面均衡发力。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从平台社会的社会语境角度,深入分析了信息社会的变化及其演化规律。他认为,互联网平台社会的公共教育需要注重传媒的公共性。新闻传播学科最核心的目标是培养传媒人对公共理性的追求,最核心的能力是融合生产、公共连接和专业精神。

  加强价值引领

  近20年来,部校共建作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取得了许多成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表示,新闻学院部校共建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加强人才队伍与育人体系建设,培养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新闻传播学院建设要从建设宗旨、建设主体、建设举措和项目框架四个方面着眼,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任务导向为主、自由探索为辅的项目制为依托,全体动员,共同参与,强化引导,注重实效,探索新闻学院部校共建发展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提出,在人人参与传播的时代,要具有跨学科的视野,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应用于新闻传播学研究中。

  谈及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教学体系建设,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表示,在新媒体时代,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以互联网思维为核心,加强价值引领,强化思想基础,提升学生整体实力水平。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杨萌芽结合新文科建设分析了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他建议,通过教学平台、业界导师队伍、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

  会议由河南大学主办,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大学)共同承办。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