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回归到重构——美国本土裔文学归家模式的发展
2020年06月11日 08: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1日第1945期 作者:罗楠

  在美国印第安文学中,“家”是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复杂概念,与美国印第安人的身份构建及归属感息息相关。美国印第安人普遍经历着“离家—遭遇身份危机,踏上归家路—获取归属感并构建身份”的回归模式。“归家”成为当代印第安小说的常见主题。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出现,文化杂糅的理论也被美国本土裔作家广泛接受,其作品通过回归印第安本真传统从而最终获得文化身份认同的模式,进一步发展到在文化妥协与杂糅中实现印第安身份的重构。

  口头传统故事和典仪对身份回归的意义

  斯科特·莫马迪(1934— )是本土裔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印第安裔作家,其小说《黎明之屋》(1968)(该书于1969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被誉为美国本土裔文艺复兴的开山之作。在这部作品中,莫马迪记述了印第安青年艾贝尔回到部族土地并重获印第安文化身份的旅程,为印第安小说率先开启了“归家”的叙述范式。小说主人公印第安人艾贝尔向往白人社会的文化,离家参加二战,在白人社会遭受欺凌迫害又因对部落文化的疏离,身心俱疲沦为无所归属的“文化边缘人”。印第安人药师通过讲述部落传统故事和典仪文化帮助艾贝尔意识到回归家乡和传统才能获得新生。故事的最后,艾贝尔回到祖先土地上,在祖父病榻前聆听其讲述的部落故事,重拾对部落文化的了解,获得了心灵的顿悟。他按照部落的习俗安葬祖父并参加部族的晨跑典仪,吟唱印第安歌谣“黎明之屋”,感受到人与万物的和谐之美,最终完成了精神之旅的回归。莫马迪对部落神话传说和典仪活动的描写,以及对主人公从无归属到寻找自我再到回归印第安世界的历程刻画,展现了印第安文化的群体凝聚力,以及守护土地和部落仪式对延续印第安文化的重要作用,表明了当代印第安人应当坚持印第安价值取向和信仰,返回祖先土地才能回归部族文化,重拾印第安文化根基,最终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

  莫马迪所创立的“归家”范式对同时期的本土裔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在他们的创作中得到继承和发展。本土裔文艺复兴四大巨匠之一的詹姆斯·韦尔奇(1940—2003)创作的小说《血中冬季》(1974)就秉承了印第安文学中“寻根”的主题和“回归”的情节。小说以无名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事,讲述了“我”在白人殖民入侵以及同化政策下陷入严重的身份与存在感的危机,失去人生的意义,迷失自我,最后回到黑脚印第安保留地,通过部落的典仪回归印第安传统,找到自我身份归属的故事。韦尔奇在小说中突出了主人公由于无法融入白人社会又脱离了印第安文化根基造成的无归属感。

  韦尔奇在小说中采用印第安口头故事化的叙事模式和对印第安幻象典仪、烟斗典仪等的描写,表明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对印第安传统的回归。作品的主题突出了部落土地被剥夺和部落传统文化流失的空间“荒原”,以及印第安部落文化流失的痛苦记忆和对未来丧失信心与期望的时间“荒原”,呈现了当代印第安人的集体性麻木和焦虑,渲染了失落悲情的“无根”氛围。小说表明了印第安人要摆脱无归属感,恢复与部族的关系,重新构建部落文化身份,必须重新回归祖辈的土地与印第安文化传统,重建印第安文化记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再生。

  杂糅与融合对身份重构的意义

  莱斯利·马蒙·西尔科(1948— )是美国印第安文学四大巨匠中唯一的女性作家,曾获得美国本土裔作家终身成就奖。她创作的小说《典仪》(1977)被誉为印第安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部巅峰之作,她也因此被授予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小说继承了莫马迪的“归家”主题,讲述了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的混血印第安青年塔尤重回印第安家园,在印第安药师指引下借助部落典仪治疗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解除身份困扰并重建族裔身份的故事。小说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西尔科通过塑造人物塔尤,展现了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中“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兴起,当代印第安混血年轻人因失去文化身份感到的困惑和迷茫,探讨了他们在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如何在多元文化中保持印第安文化的生机和活力,重建自身文化身份的问题。相较于莫马迪传统的归家模式,西尔科契合了现代文化复杂性和异质性的背景,丰富和发展了归家模式,体现出一种杂糅的策略。首先,在叙事模式上,西尔科将印第安的口述传统与西方经典的成长小说的模式相融合,来讲述印第安人的故事。西尔科还采用印第安故事讲述的“嵌套”技巧,在塔尤的故事中嵌套印第安古老神话,强调了印第安传统部落典仪和口头故事对个人成长的创伤方面的疗愈作用。其次,在故事情节安排中,塔尤在接受部落文化的治疗过程中,固守传统的部落传统药师库奥斯因无法理解塔尤在白人世界中的经历创伤,最终无法为塔尤提供治疗创伤的仪式。而精通两种文化、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混血药师贝托尼在仪式中将过去与现在和谐相融,本土与西方杂糅,从宇宙时空观和对民族的认识上给塔尤带来了启示,帮助塔尤实现了从身份缺失到身份重构。

  从文化冲突到接受文化差异,西尔科借小说的创作通过颠覆性的逆写,跨越文化的界限,提出了文化杂糅与融合的策略对于当代印第安混血族裔身份建构的意义:印第安族裔应该汲取多元文化中有利的因素促进印第安文化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发展。印第安文学归家主题也从回归故土寻求身份认同的模式,进一步发展到在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保持印第安文化生机与活力,实现族裔身份重构的新阶段。

  以“福克纳风格”而著称的当代最重要的美国本土裔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1954— ),其作品曾先后获得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诸多文学大奖,其本人也获得美国本土裔作家终身成就奖。她早期的文学成就 “北达科他四部曲”,包括《爱药》(1984)、《甜菜女皇》(1986)、《痕迹》(1988)和《宾果宫》(1994)。该系列小说以北达科州为原型,构建了一个富含本土裔文化特色的世界,通过氏族命运变迁展示20世纪以来奇佩瓦族与白人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涵盖了当代印第安族群所关注的土地、宗教、口述故事传统、身份重构等问题。厄德里克的混血儿身份以及两种不同的文化教育影响赋予她的作品以双重文化视角和双重表述,在对“回归”主题书写中体现了一种动态的混杂文化的创建与调和。在作品中,厄德里克创建了“杂糅性叙述”模式,将萨满教、神灵、巫术、爱药等本土裔传统元素注入具有本土裔特色的空间和时间观念中,从而形成了魔幻与现实交叉的写作风格,在本土裔传统叙述模式和欧美叙述模式之间发掘了一个融合的空间。

  厄德里克的杂糅创作首先体现在叙事技巧上,小说《爱药》与《痕迹》成功地将西方的线性时间概念与本土裔的环形时间概念并置在一起,体现其将异质性文本并列关联的文学思路。小说采用的多声部的叙述网状结构也凸显了巴赫金式的西方现代叙述特征,更展示了本土裔传统中非线性时间理念和以重复、循环性、联想性结构为特征的本土裔口述传统。其次,厄德里克通过语言杂糅,将本土裔语言和英语混杂使用形成杂糅性语体融入文本之中,来表达和维持本土裔作家的主体性,抵消白人话语的侵蚀和西方视角的同化。此外,在作品的人物塑造上,小说《爱药》突出描写了印第安恶作剧者盖瑞和利普夏离家又归家的经历。不同于莫马迪作品里本真传统的回归模式,盖瑞和利普夏离家进入白人社会,并不是出于对保留地生活的迷茫,而是要跨越文化边界在白人社会和印第安文化交融中,激发印第安文化的活力,寻找和实现自我,重建新的文化身份。小说中拥有神奇力量的盖瑞既继承印第安文化传统又熟悉白人文化,自由游走在两种文化的边界,在与白人的斗争中成为印第安英雄。利普夏则通过在白人社会的生活进一步了解白人文化,也加深了对印第安传统的认识,在文化边界的跨越中成功找到自我的身份归属,实现母亲未能实现的归家心愿。在小说《痕迹》里主人公恶作剧者纳纳普什是文化融合的成功者,他既能沿用口头文化传统陈述部落历史,找回被书面记载中抹去或误读的文化痕迹,指引女儿露露重新认识并接纳自己的印第安身份,治愈她在白人世界遭受的精神创伤,又能凭借其熟练掌握的白人官方语言,传承部落历史,抵抗主流话语的控制。厄德里克的作品揭示了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现实背景下,在与白人主流文化既冲突又交融的矛盾共存中,重构包容异质的杂糅文化身份才是印第安人的归家新路径。

  多种语言政策重塑印第安身份

  混血本土裔作家维兹诺(1943— )被誉为美国印第安文学界的奇才,曾获得美国本土裔作家终身成就奖,其作品先后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等众多重要奖项。维兹诺在写作中擅于富有技巧地使用多种语言策略——词语误用、隐喻修辞、创造新词和反写英文单词等——让语言成为解放被束缚的印第安人的话语,消除印第安符号,重塑印第安身份的有力武器。此外,维兹诺还以塑造当代印第安恶作剧者的角色见长,借以颠覆同化政策的影响和反抗白人的殖民压迫。在其小说《自由的恶作剧者》(1988)中的混血恶作剧者没有固守在保留地,而是作为旅行者和边界穿越者,积极寻求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机会,成为印第安意识和白人意识融合共生的代表。例如,小说中的混血印第安侦探图利浦·布朗凭借其对现代科技的熟练掌握和对白人社会的深刻洞察在白人社会获得巨大成功,同时她拥有浓厚的印第安民族情怀,喜欢亲近自然,并关心城市里流浪穷苦的印第安同胞。还有混血印第安企业家斯赖布斯·布朗,他是保留地的成功企业家,也是美国梦的追求者。他积极参与推进保留地的教育发展,努力改善保留地的生活质量。这些新一代混血印第安人代表了在西方文明熏陶下,依旧拥有传统意识的现代印第安人的形象。与以往的回归印第安土地,获得身份归属的写作不同,维兹诺倡导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解构两种文化意识的对立,释放凝结在双重意识里的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张力,汲取各方文化的长处,创造一个双重意识融合共生的崭新身份,这是新一代混血印第安族裔生存和延续的根本。

  本土裔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冲突、协调并最终走向杂糅。本土裔的“归家”范式也从传统的回归部落土地,坚守传统文化,逐渐发展为在多元异质文化融合和杂糅背景下的身份重构。当代美国本土裔作家也以文学作品为媒介,构建与白人主流文化的对话,并在新的平等互动状态下构建杂糅文化身份作为当代美国本土裔生存状态的基石。他们所倡导的“回归”不局限于对传统的继承和对种族身份的认同,更是对印第安文化跨越边界寻求与主流文化相融合以重构自我的希冀。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代美国本土裔作家文学归家范式研究”(18YJC752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外语系)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