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判理论的中国语境与问题
2020年06月01日 09: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日第1937期 作者:段吉方

  文化批判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文化理论家对发达工业社会文化发展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理论成果。批判理论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霍克海默提出的。1937年,霍克海默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批判理论”一词。他强调了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区别,认为批判理论在思维方式、逻辑结构和观察角度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特征,如传统理论重实证方法,批判理论强调介入社会;批判理论不完全是一种理论,而强调理论的派生性;等等。这些理论特征后来都成为批判理论的主要思想内蕴而被人们所探讨。同时,由于霍克海默倡导的批判理论非常突出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特别强调在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阐释中的批判功能,所以人们往往也称之为文化批判理论。

  理论范式随时代发展演变

  霍克海默提出了批判理论的概念,也是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但文化批判理论却不仅仅限于霍克海默的研究,而是包含着一个复杂的理论谱系。西方文化理论家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波德里亚、列斐伏尔、阿格尼丝·赫勒、杰姆逊、阿尔都塞、雷蒙·威廉斯、特里·伊格尔顿等都对批判理论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都可以归为文化批判理论的阵营。

  从历史上看,文化批判理论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理论阶段:从1923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出版,到1937年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的问世,是批判理论的前期理论储备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理论成绩是文化批判理论与方法的孕育,完整意义上的文化批判理论群体还未形成,但基本的理论准备已经具备,特别是1923年霍克海默等在法兰克福大学成立著名的社会研究所,形式上的法兰克福学派已然成立。另外值得纪念的是1932年霍克海默等人创办《社会研究杂志》,本雅明著名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于1936年前期出版。

  第二个阶段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推动阶段,时间大概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等。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出版《启蒙的辩证法》;1955年,弗洛姆出版《健全的社会》;1964年,马尔库塞出版《单向度的人》,极大地推动了文化批判理论的发展。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研究是西方文化批判理论研究最集中的理论成果,无论是对文化批判理论,还是对整个西方文化思潮的演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批判理论的第三个理论发展阶段是批判理论的理论落潮及新一代批判理论后续发展阶段,时间大概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算起。1969年以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研究所逐渐解体,文化批判理论开始分化。同时,新一代的批判理论家如哈贝马斯、朗西埃、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戴维·哈维等开始产生重要影响。新一代批判理论家的文化批判理论没有完全沿着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路子走,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文化批判的理论范式与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

  纵观西方文化批判理论发展历程,基本上形成了六大理论范式及发展方向:一是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弗洛姆等;二是日常生活批判与现代反思性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奇、列斐伏尔、阿格尼丝·赫勒、马尔库塞等;三是空间转向与空间文化批判研究,代表人物有詹姆逊、戴维·哈维、列斐伏尔、爱德华·W. 索亚等;四是文化消费与文化生产研究,代表人物有波德里亚、迈克·费瑟斯通、布尔迪厄、特里·伊格尔顿等;五是技术哲学与技术理性研究,代表人物有哈贝马斯、利奥塔、安德鲁·芬伯格等;六是美学与文化政治研究,代表人物有葛兰西、朗西埃、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这些理论家立足于现代以来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审美文化现实,通过文学、艺术、美学与大众文化研究等多种手段和媒介,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作出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批判,成为了文化批判理论最主要的理论代表和思想群体。

  文化批判理论具有共同的思想来源与理论特征。文化批判理论首先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化理论的批判反思精神,秉承美学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在文化与社会的理论视野和思想视域中形成了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式及其思想阐释方式。其次是形成了文化批判的方法论主张。在霍克海默等人的引领下,文化批判理论在哲学上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精神,反思批判传统的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方法,强调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代替传统的哲学思辨的理论路数,从而走向了对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批判。

  从理论的层面上看,文化批判理论强调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研究、日常生活批判与当代艺术经验研究,在文化与社会、理论与经验、批评与实践的文化结构与审美经验研究中,揭示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转型、价值更迭和思想裂变过程,在审美话语与现代文化发展之间建立了复杂关系,拓展了当代文化研究的视野和理论疆域。霍克海默和他的哲学同伴曾经雄心勃勃,力图以批判理论为核心在当代社会文化的批判分析方面蹚开一条理论大道。实践证明,霍克海默等人的理论努力在批判理论的发展中得到了回报,他们所开创的文化批判理论更新了人们对文化理论的认识,极大地拓展了当代美学与文化理论研究的问题疆域,也使得文化批判理论在当代文化思想发展中不断受到重视。

  立足不同语境的观察思考

  文化批判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并在与中国语境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积极影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来看,文化批判理论仍是对中国当代文论影响最大的理论思潮之一。在新的文化理论发展中,如何进一步批判借鉴西方文化批判理论的理论优势,促进中国当代文化批评理论话语体系与话语方式的建设,是中国学者研究当代西方文化批判理论应该主要思考的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首先存在一个文化批判理论语境的考虑。这里面有两个观察维度,一是文化批判理论源生语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文化批判理论的源生语境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结构、文化经验和文化逻辑的表现。在此层面上,西方文化批判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观念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问题对接,以马克思主义的源生理论和经典思想为核心创造了一种“理论的同心圆”结构,其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文化研究、精神分析、符号学、女权主义、空间理论、后殖民主义等多种理论观念。如何深入剖析这个“理论的同心圆”结构所包含的理论范式与美学精神,是对此源生语境进行研究的关键所在。

  二是文化批判理论的中国语境。文化批判的中国语境,突出的是文化批判理论与中国语境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当代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在很多研究中曾积极应用西方文化批判理论。但是,中国学者在接受西方文化批判理论过程中,在理论形态、理论分析和实践形式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在阐释深化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西方文化批判理论在何种意义上加强和促进了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与价值?这些问题仍属于西方文化批判理论的中国语境问题。

  展现中国理论研究的路径与特征

  目前,一方面,文化批判理论在中国更多地展现出了一种批判理论的“中国形式”,批判理论也成了一种典型的“美学理论”,这本身就展现出与西方文化批判理论发展的路径差异:西方文化批判理论不是从美学的层面发生的,而是从社会的层面发生后来影响美学的;中国接受西方文化批判理论的路径则不同,更多是从美学的层面,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等美学的特殊性角度发生的。理论路径的差异标识了理论的旅行与拓展中历史文化境遇的差异,当然也会影响理论发展的过程与趋势。比如,批判理论在中国成了一种典型的“美学理论”,这也使文化批判理论在中国不断出现学理化趋势,更多地成了一种理论研究,而经济生活的研究、文化资本的研究、生产方式与文化逻辑的研究是相对缺失的。

  而另一方面,面对各种新兴文化形式与内容的勃兴,当代中国文化批判理论研究在文化与社会之间仍然没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把握形式,还需要在理论与现实层面上进行多重的理论磨合与发展。这一切都预示着加强文化批判理论的中国语境与问题层面研究的必要性,文化批判理论不能被简约成一种文化的观念或表达形式,否则它就失去了锐利和锋芒。以文化批判理论的视野与方法,深入当代文学美学研究的文化场域,实现文化研究的价值省思;以文化批判理论的批判性精神,关注大众文化崛起时代的美学与文化问题;以文化批判理论的关怀视角,关注当代人的审美交流和精神、心理结构的变化;以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为契机,在传统文化复兴与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有所作为。这些都是文化批判理论的中国语境与问题研究给我们提出的时代课题。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