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驰骋于印度洋、太平洋辽阔水域,足迹遍及亚非30余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明互鉴。郑和远航成功构建的和平外交体系、海上贸易网络与海洋文化社群,是中国海洋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卓越贡献。展开历史变迁的生动卷轴,呼应新时代背景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我们要讲好郑和航海故事,赓续悠久灿烂的中国海洋文明,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凝练内容 塑造中国海洋大国形象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也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而故事是这一过程的核心,指向素材选择与内容生成的融通与对接。讲好郑和航海故事,我们首先要充分提炼原始故事素材,围绕核心概念创作故事的文化符号谱系。郑和下西洋所承载的亲善友好与互通有无的海洋精神文化、重视海权的海洋制度文化、崇拜妈祖又多教融合的海洋信仰文化以及将造船航海技术推向高潮的海洋科技文化,都应该是我们重点推介与弘扬的核心概念。
另外,在故事内容生成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中国立场、维护国家权益,勇于发出中国声音,善于塑造中国形象。面对某些基于零散片面信息“编织”而成的郑和航海故事,我们应基于史实,与其他共同亲历这段历史的国家与人民一起,塑造一个全面的、真实的郑和。据国内外史料记载,郑和船队为维护航路畅通与倡导平等秩序而进行的海上作战,彰显了打击海盗、平定叛乱、调解争端的历史担当,同时也是对明代中国构建各国“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国际秩序这一和平夙愿的忠实维护。讲好郑和航海故事,弘扬中国海洋文明,为消除误解、缓解争议、塑中国形象、展中国风范提供了可行的策略,有助于塑造负责任的海洋大国形象。
拓宽视野 彰显中国海洋文明贡献
生成了好的故事内容,我们还要思考怎样讲好故事。讲好郑和航海故事的出发点与目的地交汇于对其历史功绩的现实审视。只有能够展示贡献于人类共同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与中国主张,郑和航海故事才能真正走进国内外受众的心里,被他们理解、接受与认同。
不同于西方以武力扩张与殖民统治来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力图通过发展“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来构建“中外通和”的国际政治经济网络,通过由海向陆的有限海军威慑来维护各国“巡礼安分”的国际外交秩序,通过“宣德化”的中华文化传播来实现各国人民“共享太平之福”的国际交往愿景。可见,郑和下西洋为当今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一种经济共赢、政治共享、文化共生的海洋文明发展范式。一方面,这一范式顺应了中国建设海洋强国、融入世界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潮流,也与当今中国以和平发展为核心定位、以经济文化合作为主要手段、以有限军事存在为重要支撑的海洋发展战略高度一致,形成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古今呼应。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郑和航海的和平发展模式也为其他国家以平等友好的姿态参与国际海洋交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与中国这一崛起型海洋大国合作创设全球海洋治理机制的过程中,有机会实现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贸易与投资、区域安全等领域的共创、共享和共赢。
了解受众 推进中国海洋文明传播
讲好郑和航海故事,还需要关注其面向受众的文化异质性及其引发的国际传播壁垒。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众,设计差异化的讲述内容,采取个性化的叙事手段,以提高中国海洋文明的受众接受度。对于普通民众,我们要着重挖掘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中国海洋文明要素,在个案讲述与宣传中融合郑和亲善友好的海洋精神内核与开拓进取的海洋发展理念。对于专家学者群体与专业涉海机构,讲好郑和航海故事则应积极呈现学术研究成果,侧重对我国和平持久的海洋世界观与合作公平的海洋安全观的阐释。
激发郑和航海故事受众的情感共鸣也是增强中国海洋文明传播效果的有效解决方案。通过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分享关于郑和下西洋的集体记忆,共述历经历史沉淀的中外海洋文明交流成果,可以唤起他们对郑和与中国海洋文明的情感追思与价值认同。郑和奉行诸教并举的多元文化观,立碑刻经、修建寺庙,促进了不同信仰者的和平共处;他通过赠予、传授技术等方式将中华文化经由海上航道传递到诸多国家。郑和及其航海生涯本身就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叙事范本,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海洋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如今,东南亚各个族群用文献遗迹、神话传说等形式将郑和演变为一个意蕴深广的文化符号。因此,我们应充分考量郑和成功构建的信仰高度融合、文化相互依存的中外海洋命运共同体,面向、融合甚至依托高度共情的受众,共同讲好郑和航海故事,传播中国海洋文明。
创新模式 提升中国海洋话语权
叙事模式的建构关涉如何讲述故事,这是讲好故事的关键。我们应重点关注郑和航海故事在他者语境中的影响力以及在融媒体时代的亲和力,构建郑和航海故事多维度、立体化的国际传播格局,进一步提升中国海洋话语权。
讲好郑和航海故事,应避免单一化的独白模式,而应转向交流对话模式,强调郑和航海文化在他者语境中的阐释与理解。突出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功绩,展现中华文化对亚非国家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关注文化交流及物种引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探寻明初环中国海文化圈鼎盛的缘由,除了郑和开辟海上航道与构建和平局势的功绩,还应考量各国人员自由流动所带来的信息沟通、商品流通与文化融合的正能量。同样,追溯东南亚特有华人文化模式的生成,除了强调郑和船队为当地创造的安定局势,还应看到华人移民与当地原住民交融互动的共同努力使得中华文化落地生根。讲好郑和航海故事,需要国内外合作构建有效的交流对话模式,分享中外共同奋斗并共享繁荣的历史经验,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本质上都是基于文明互鉴的海洋文明空间的共商、共建和共享,符合人类发展的共同愿景。
在融媒体时代讲述郑和航海故事,应发展立体化的媒体叙事矩阵。要利用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数字人文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数字化博物馆,以视频、音频为主要呈现手段,对外讲述郑和航海故事,激发大众对中国海洋文明的兴趣。将传统媒体形式与新兴娱乐方式融合,结合场景营造与全息投影手段,设计更加贴近用户体验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创新郑和航海故事讲述模式,使民众在沉浸式交互体验中更加生动地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海洋文明。
总之,讲好郑和航海故事,赓续中国灿烂海洋文明,不仅需要优化故事的文化内核,还需要创新外在叙述模式。首先,要凝练出郑和航海所承载的中国海洋文明的真实意蕴,并在生成故事过程中坚定中国立场,善于塑造中国和平崛起、共享繁荣的海洋大国形象。其次,应把讲好郑和航海故事当作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重要载体,阐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本质上是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相互依存的共同发展路径。另外,通过对受众的定位分析与共情培养,有的放矢地进行郑和航海故事的内容定位与叙事模式调整,并对那些与我们有集体记忆的受众分享共同关切的情感结合点。最后,通过交流对话模式与融媒体传播模式的创新,提升国内外受众对郑和航海故事的兴趣与接受度,使其叙事模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增强其国内外的影响力与亲和力,从整体上提升中国海洋话语权。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外海洋文化交流历史文献的整理与传播研究”(17JZD049)、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海洋文化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21DYYJ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大连海事大学中华优秀海洋文化外译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