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事业的春天
2022年02月18日 10: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18日第2350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陈炼

  历史学家吕思勉、语言学家陈望道、地理学家胡焕庸、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作家施蛰存……春节期间,宽敞明亮的上海社会科学馆内,“礼赞上海社科大师展陈”的名家介绍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作为上海市社联推出的一项重要活动,展陈汇聚了在上海社科界辛勤耕耘、潜心治学,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和享有崇高声誉的名家大师。

  回首2021年,上海社科界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王为松如数家珍地展示了一年来的重要成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理论研究、向建党百年献礼系列研究成果、党史教育宣传普及活动、《为什么是上海》系列短视频宣传普及新产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征文活动等。除此之外,上海市社联还通过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开展江南文化研究传播、推动中华创世神话学术高地建设、组织“礼赞上海社科大师”宣传纪念活动,持续服务并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高质量推进重大项目取得新成果。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国家和上海“十四五”发展的重要一年。谈及新一年的研究规划,王为松说,就是要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召开发力,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化、学理化研究,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聚焦提升决策咨询工作质量,形成有更大政策影响力的成果;聚焦探索科学权威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不断扩大成果影响力;聚焦跨省市、跨单位战略合作,共同打造社科研究高地;深入推进理论研究、决策咨询和成果评价,持续提升科研组织水平;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强化机关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加强社联干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不断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上海市社联主席团成员、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创新发展,要顺应学术研究数字化趋势,深入探讨数字经济与法治现代化、数字时代社科研究手段革新、数字革命时代的学术基本建设等课题,发挥上海在相关领域的先发优势。还要持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文科实验室建设,助推新文科繁荣发展。

  新征程已经开启。在上海社会科学馆“礼赞上海社科大师展陈”墙前,王为松向记者列举了上海市社联新一年九个方面的工作要点。一是聚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二十大等重大主题,组织举办系列学术研讨、学会活动和普及宣传。二是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学理化系列研究,提升科研组织和交流平台,深入开展社科研究、决策咨询与成果评价工作。三是要加强学术团体自身建设,优化管理服务流程,推动学术团体发展再上新台阶。四是要创新社科普及方式载体,更好提升社科普及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五是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助力品牌建设。六是要不断提升办刊水平,进一步提高刊物的学术引领力和社会影响力。七是要加强党建,积极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八是要完善社联自身建设,优化提升管理服务的能力水平。九是要推进上海社会科学馆建设和开馆运营,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

  上海市社联主席王战号召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上海市社联要汇聚智慧力量,积极发挥社科界的决策咨询功能。在选题上既能视野宏阔、高屋建瓴,也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厚植人才沃土,搭建平台,促进人才队伍健康成长。要夯实安全基础,构筑主流意识形态,切实做到守正创新。上海社科界将以新气象、新面貌、新姿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