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老街区焕发新魅力
2022年02月18日 09: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18日第2350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春节临近,花城广州的大街小巷充满了浓浓年味,红灯笼、迎春花,到处都是春的气息。近年来,广州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大力推动老城广州出新彩,激发城市新活力。荔湾区是广州的历史文化名区,这里的老广州味道最为浓郁。春节前夕,记者走访了永庆坊,感受广州老城区的新魅力。

  汇聚传统与现代

  永庆坊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这里东连上下九,南接沙面,汇聚了西关风情、骑楼建筑等特色元素,是具有典型岭南风情与西关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春节前夕的广州天高云淡,一座座古老的建筑浸润在春的气息里。游人不时驻足拍照留念,惊叹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在一处骑楼连廊下,一家传统铜器店内,货柜上挂满了黄灿灿的铜器,老板在心无旁骛地打磨铜锅,引来过往游人围观。西关打铜,曾是老广州的文化名片之一,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如今还能在这里亲身体验,令人赞叹不已。

  穿过麻石道,青砖屋、黑瓦顶缓缓向后,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百年西关大屋的沉稳厚重。记者发现,现在的永庆坊内店铺林立,“文艺范”十足,也多了很多“潮”味。在一家网红书店门口,小茹和她的朋友身着汉服正在拍照,身为“00后”的她非常喜欢汉服。她告诉记者,永庆坊好多古建筑和网红店非常适合汉服拍照,现在的永庆坊是汉服爱好者的聚集地,很多汉服爱好者都把这里当成秀风采的“T台”。另外,不止是汉服,包括嘻哈电音、装置艺术、视觉艺术等受青年群体喜爱的新潮前卫艺术也能在这个老街区“潮”生。如今的永庆坊不仅有传统的老广气息,也有新潮的现代艺术,那些传统街道的肌理结构,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往来其间。

  “绣花”功夫实现微改造

  西关小河清澈见底,微风袭来,泛起层层粼波。放眼望去,一座红色木桥架在河上,一头连接粤剧艺术博物馆,其白墙上的“让城市留下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令人印象深刻。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老城区承载着城市厚重的历史记忆,如何既能改善居住环境、升级配套设施,又能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这是一个重要问题。

  “未识广州,先闻西关。”历史上,广州是清乾隆中后期至《南京条约》签订前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而广州十三行是清代官方批准的对外贸易机构,在1757—1842年间还是中国唯一的官方对外贸易机构。因此,西关也随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富裕的地域之一。永庆坊就位于下西关一带,当时十三行的洋商、富绅巨贾等曾聚居于此。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大量老广州风情的建筑,被誉为“广州最美骑楼街”。

  随着广州城市框架的急剧扩张,无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中心也逐渐东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永庆坊曾是广州市危旧房屋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曾经辉煌的西关大屋与骑楼,历经百年岁月后变得破败凋零。2016年,广州市提出了“微改造”的城市更新模式,这种模式更注重对老城区老街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这为永庆坊改造提供了新思路。永庆坊采取了“政府主导、企业承办、社会参与”的改造模式,在政府主导下,收回产权、编制规划、公开招标,确定企业承接“命题作文”实施改造……如今的永庆坊,不仅骑楼古巷依旧、烟火气息厚重,更成为广州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吸引了无数游人。

  坚守文化根脉,做好文化传承,才能为城市留下记忆。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永庆坊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永庆坊就是典型的微改造项目,它以“绣花”功夫持续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复兴,在保留旧城肌理和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创意元素,引入咖啡店、民宿、文创小店等业态,汇集了众创办公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广州城市旅游新的网红打卡点。如今,随着永庆坊三期建设规划的发布,“微改造”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广州老城改造进入新阶段。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