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畔的学术实践
2022年02月18日 10: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18日第2350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徐州

  连绵远山层林尽染,镶嵌着点点银装,别有洞天;百顷良田阡陌纵横,覆盖着皑皑白雪,浑然天成;红砖青瓦错落有致,蜿蜒着通幽曲径,生机盎然。吉林省集安市麻线乡江口村,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幽静地坐落在鸭绿江畔。这是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于春英驻村的地方。春节前夕,记者联系到于春英时,他正在村民崔海玉家里走访。不定期入户走访调研,成为于春英驻村以来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说到江口村与于春英的渊源,还要追溯到半年前。2021年7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选派部分科研人员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东北边疆研究室围绕鸭绿江流域开展国情调研,于春英便是其中一员。此次调研沿鸭绿江自上而下,对长白县、临江市、集安市、丹东市等沿江区域进行了实地走访,并与所在地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开展座谈,围绕鸭绿江流域乡村振兴问题、边境安全问题、文旅产业发展问题、人居环境问题等展开考察,这让于春英对鸭绿江流域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集安市沿江区域风景秀丽、山水相依,整合区域资源打造沿江区域旅游带,可以有效提升集安市旅游产业的整体效果。尤其是江口村山水资源丰富,全村边境线长14.5公里,沿江区域人为改造破坏较少,更具备发展山水旅游的先决条件。”通过前期的走访调研,于春英很快便对江口村的未来发展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主动请缨来到江口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江口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尽显集安市“东北小江南”的气候特点;江口村还有3700多公顷林地尚未充分开发,可利用丰富的山林资源发展菌类种植、动物养殖,同时打造狩猎场旅游基地等。

  为巩固前期调研成果,2021年12月底,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临时指定四项课题——鸭绿江流域乡村振兴、经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境安全进行系统研究。于春英负责了“吉林省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并依据国情调研期间了解的宏观情况,以及驻村以后通过入户走访、与其他边境村驻村第一书记交流获得的具体信息撰写了调研报告。报告对部分鸭绿江流域边境村的经济状况、人口结构、民族成分等进行了细致分析,对经济发展、老龄化、空心化、空巢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吉林省边境地区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集安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东北抗联活动的重要区域,更是抗美援朝的重要后方阵地。同时,集安市也是满族、朝鲜族繁衍生息的主要区域。“下一步,设想深入发掘这一区域的文化资源,从历史名城、红色文化、边境文化等角度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于春英对此满怀信心。

  对自己未来两年的驻村工作,于春英满怀憧憬,他希望将驻村期间掌握的资料应用于学术研究中,并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这片土地上。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