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贫困村变身生态宜居小康村
2022年02月18日 09: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18日第2350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吴楠

  “这一棚能摘五六百斤蒿子,平常一棚能卖两三千块钱,今年价钱好些,估计是以前种水稻收入的3倍。”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正阳关镇红旗村村民代菊道正在红旗村的蒌蒿大棚中,用镰刀一茬一茬割着蒌蒿。6个村民两两围坐着摘蒌蒿,旁边一摞摞蒌蒿码得整整齐齐,等待称重、装车。

  目前,代菊道和她丈夫陈怀亮依靠蔬菜大棚种植和到当地小企业务工,年收入能达到3.5万元。谁能想到,他们曾在10年前因病致贫,年收入仅2000多元。后来陈怀亮在扶贫干部的鼓励下,参加了县残联举办的种植学习班,学习蔬菜种植技术。2015年他开始发展蔬菜大棚种植产业。

  在他的带动下,红旗村很多农户都开始了蔬菜大棚种植,陈怀亮也将学到的种植技术无偿传授给其他村民。如今,蒌蒿种植业已经发展成为红旗村的主要产业之一。除此之外,红旗村在保证小麦、水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还发展了瓜蒌种植、稻虾共作、山羊养殖、皖西大白鹅饲养、葡萄种植等特色种养殖业。

  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红旗村从垃圾处理、安全饮水、卫生改厕、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宜居的红旗中心村。红旗村党总支书记沈建涛介绍,2020年,红旗中心村整治三口水塘合计11850平方米,安装路灯51盏,修户户通1840米,对40户住房进行了立面改造。

  2020年,红旗村不仅实现全村129户378人全部脱贫,其中红旗中心村还入选安徽省2020年美丽乡村示范村。2021年,红旗村通过土地流转、农业机械租赁、光伏发电、温室养猪联建项目分红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41411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0980元。

  沿着挂满风车的小路,走过葡萄种植基地,就来到了红旗中心村村口。这里立着以“勤”“俭”为主题的村碑,其上刻有“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等名言警句。走进村里,除了随处可见的蔬菜大棚,还有一栋栋穿着彩绘“新衣”的楼房。这些“新衣”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着“讲文明、树新风、扬正气、促和谐”等正能量标语和流传乡里的小故事。“如今的红旗中心村已经建设成‘近郊型生态宜居小康村’。”沈建涛说。

  正阳关镇的花门村同样如此。记者驾车来花门村的路上,不时见到圈养在河边的鹅群和成片的麦田,行驶不到11公里,就来到了一处宽敞的广场。广场四周随处可见画着彩绘的小“别墅”,红梅、桃花、油菜花都开在了墙上,犁田、插秧、耕作、收割等农忙的景象也栩栩如生。别墅前的小院也被统一了“着装”,围上了青砖墩和木栅栏的“小短裙”。

  广场上最为显眼的是一座两层小楼,楼顶上插着“正阳关镇花门村电商服务中心”几个大字。据介绍,服务中心由村集体出资修建,租给安徽聚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使用,并帮助当地村民销售“特产”。在售货员涂巧霞和花门村乡村振兴专干刘林娜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楼道左侧的房间,房间四周的柜子上整齐地摆放着瓜蒌籽、农家香米等农产品,房间的一个角落还放着电脑、话筒等直播设备。

  电商服务中心后面有一条沟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沟渠得到清淤,堤坝上还用灌木种植出“花门”“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的字样。在文化广场内侧,建有一条约10米长的文化长廊,长廊两侧的展板宣传着“爱国守法、劳动光荣、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等文明标语,下方的长凳供游人小憩。记者走到长廊尽头,看到一处桃园。刘林娜说:“你要是春天过来,就能看到桃花盛开的样子。那时也是广场最热闹的时候。”

  据了解,花门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首先从环境整治开始,2021年,中心村群众自发和村委会组织搬迁草堆、劈柴80吨,安装路灯120盏,修户户通940米、步丁路1000米,新修涵闸14处、微田园28处,新建3座污水处理站和管道。昔日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周围村民纷纷前来打卡的网红地。

  细细的雪花如约而至,但是村民们一点都不忧心。“门前的道路终于不再是‘水泥路’,而是实打实的水泥路,雨雪天气出门再也不用穿雨靴了。”刘林娜打趣地说。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