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冬奥贡献青春力量
2022年02月18日 09: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18日第2350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译心

  2月4日晚,神圣的奥林匹克会旗时隔近14年再次在北京国家体育场升起,璀璨的“奥运五环”“迎客松”烟火照映着“双奥之城”,五洲四海的新朋旧友汇聚这里,共同奏响“一起向未来”的和音。北京冬奥,举世瞩目。服务冬奥,无上荣耀。在此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共有约1.4万名来自首都各大高校的师生作为赛会志愿者,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供保障服务,贡献青春力量。

  学以致用 添砖蓄力

  举办冬奥会这样高规格的国际大型活动需要专业的志愿者服务。对此,作为服务冬奥的一份专业力量,首都高校组织了统一培训,确保每位志愿者都具备服务冬奥必备的素养。中央财经大学组建了“冰雪伙伴”团队,为志愿者提供大量专业课程,安排专人时刻跟进学习进度。学校要求志愿者们做到“五个一”:做好一个计划、钻研一件事情、找到一种支持、进行一项锻炼和总结一些收获。从选拔到训练,中国传媒大学的老师们给予了志愿者专业上和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持。

  专业知识成为高校志愿者们各显身手的“独门秘籍”。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2019级的冬奥会志愿者段羽佳目前在首都机场担任抵离服务咨询台助理。她的任务是利用专业优势,为驻地志愿者提供心理保障服务。“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捕捉他们释放的异常心理信号,并运用积极心理学、心理咨询小技巧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服务中呈现最好的精神风貌。”段羽佳说。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加拿大籍留学生志愿者赵一鸣此次担当冬奥现场双语主持人。作为现场主持人,“我们不仅要做好现场主持的工作,还要随时准备成为播报员的替补。”赵一鸣说。

  担任首都机场国际要客区礼宾志愿者的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学生王建铭主要负责与国外的贵宾进行对接、引导。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他较强的英语能力使他能在短时间内理解外宾需求,与外宾进行深入交流。

  不畏挑战 用心助力

  站好“国门第一岗”,展现“国门第一笑”,是服务于首都机场的志愿者们的工作信条。由于机场客流量较大,志愿者们需要采取疫情防控二级防护措施,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戴着阻碍视野的眼罩工作。此外,熟记每个行李提取处、消杀室等位置对志愿者而言,也是一大挑战,志愿者们需要通过不断在脑海里重现机场实景,记忆重要地标。

  但这些困难难不倒志愿者们。段羽佳表示,这些困难都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逐渐适应和克服。王建铭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前期做了多次防护服穿脱培训,实地上岗也严格按标准进行疫情防护,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安全地完成服务工作。”

  很多大学生志愿者们因服务冬奥无法回乡过年,但父母们的支持和牵挂成了萦绕志愿者心头的融融暖意。很多首都高校学院特地征集志愿者家长寄语,给志愿者们带来了惊喜。

  微火成炬 向光而行

  成为冬奥会志愿者,对每一位大学生而言都是殊荣,也让他们对奥林匹克精神、冬奥会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王建铭的眼中,这次冬奥会不仅具有传统奥运会所具有的共享精神,“一起向未来”的口号也彰显了伟大的合作精神以及对于未来无限光明的憧憬。

  段羽佳谈到,作为冬奥会志愿者,能够将自身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让她感到十分荣幸。同时,来自各国运动员的友谊和爱,也让她感到无比温暖。

  冬奥会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舞台,通过志愿者的工作为北京冬奥会贡献力量,让世界看到中国的风采是志愿者们的心愿。作为一名海外华人,赵一鸣满含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深情地说,我要做的就是把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美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并爱上中国文化。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