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啄木鸟”意识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02月18日 10: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18日第2350期 作者:本报记者 朱羿

  西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和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李怀,寒假期间回到了家乡甘肃环县,在陪伴年迈父母过年的同时,就“基层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的依存关系”进行调研。

  环县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地处陕甘宁革命老区,同时也是汉族与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2020年2月,甘肃省政府批准环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环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从昔日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县,到如今‘摘穷帽’‘奔小康’,环县是中国精准脱贫的缩影。”李怀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调研数字以及他对中国乡村发展的思考与感悟。

  李怀走访的环县曲子镇西沟村,是陇东典型的山区村,耕地少、洼地多,是全镇贫困人口最多的村。2018年,西沟村按照70%土地种草、70%农民收入来自草羊产业的模式,开启了以产业兴旺带动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试点工作。2020年,西沟村共有334户群众发展草羊产业,全村人均来自草羊产业的收入达到了14200元。

  李怀认为,中国乡村发展的关键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依据当地禀赋和资源优势来发展地方经济,这不仅是根本的原则问题,也是长远之计。环县政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政策优势,把肉羊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通过兴建合作社、招商引资、科技引领产业转型等方式,发展打造了全产业链条,开发出80多种系列产品,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环县羊产业实现了集“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为一体的高质量发展。

  李怀发现,在乡村发展中常会出现“超跑”的现象,即照搬“学”其他地方发展比较好的产业,未能符合当地实际,造成“水土不服”;或者在一棵树上吊死,造成产业单一,未能谋划适合地方发展的产业模式,“这种行为只会让乡村发展道路越走越窄”。

  乡村发展千头万绪,组织队伍建设是关键。李怀建议,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多措并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立全链条乡村振兴发展体系,发挥以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效应,因人因岗强化就业培训,稳定增收。全面提高合作社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实力,确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李怀告诉记者,作为学术研究者,到基层进行调查要充当“啄木鸟”角色,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学术、眼界、思路等优势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设性建议,当好基层政府和乡亲的助力者。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