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社会问题 把握现实真理
2020年07月03日 00: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3日第1959期 作者:许斗斗

  在哲学与现实的关系上,黑格尔曾批评一种把两者分离开来的流俗现象,即“我们时常听见人说,对于某种思想的真理性和正确性诚然无可反对,但在现实里却找不着,或者再也无法在现实里得到实现”。在此,黑格尔直接针对的是那些对“思想”与“现实”二者本质的误解,当然还蕴含着这样一层含义,即仅仅滞留于思想的真理性和正确性是不够的,真理必须在现实中得到实现和贯彻。马克思则把那种脱离社会现实的哲学称为在观念领域自以为是“狼”其实是可悲的“绵羊”。因此,哲学不能滞留于观念中自足于所得的真理或正确,而必须面对生活并走入社会。
  
  关注现实问题
  
  中国道路的实践与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已引起世界对中国道路的关注和讨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大转折时期,中国道路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探索自身现代化发展路径的一个可资借鉴的有益方案。然而,中国的哲学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或者自诩为“猫头鹰”而躲藏在热火朝天的时代背后,回避现状、无视现实,却失去猫头鹰敏感的“嗅觉”,似乎在保持着某种“自尊”,满足于“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或者在反思社会现状时,思想软弱无力,向现存妥协,向资本妥协。这表明,当中国哲学面对社会事实时,只能虚心承认并接受现实巨变的全面“洗礼”,哲学必须反思自身的缺陷。

  我国正走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道路上,这是一个发展道路上的深水区,进程总是伴随着各种问题的产生及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还是要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解决。重要的是要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哲学的方法,以展现哲学的自身优势和时代价值。例如,数字时代的公平问题。学术界曾经对当代社会中存在的“数字鸿沟”有所讨论。数字鸿沟是指不同主体在使用数字信息技术获取和享用信息资源上存在差距所造成的信息贫富分化问题。这是由主体自身的差异所带来的对数字技术使用上的不同和分化。如何面对这一差异,如何消除数字时代的主体分化,这就是由“数字鸿沟”引起的数字时代的公平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数字技术的享用比例是不同的,这些国家中,富人和穷人等不同群体对数字技术的使用也是不同的。在我国,城乡之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对数字技术的使用也有差异,即便是在同一个城市,不同职业、不同群体之间在享用数字技术上也有不同。比如,在手机及各类移动应用不断普及之时,那些没有手机或不熟悉手机应用的老年群体失去了对该技术的享用,甚至造成生活出行上的受阻与不便。虽然数字时代的不公平是由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差异带来的,但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而言,这些不公平问题理应需要我们去思考。
  
  把握现实真理
  
  哲学是追求真理的学科。面对中国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哲学应如何走进社会生活去进行思考?这里蕴含着一些方法论问题。

  一是实践的方法。作为一种探索思维,哲学无疑是在不断刨根究底地追问,以不确定的疑思在寻求确定性的答案,即追求真理。而探寻思维的真理性不是从事哲学思考者的最终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因此,哲学的根本是实践,人们只有在实践中获得真理并运用和展开真理。实践的方法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方法。当然,实践的方法只是一个总原则,在实践中如何展开哲学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是把握现实的方法。现实与现象、现存是不同的概念,在黑格尔那里,现实具有本质性、必然性内涵,马克思也是在此意义上来使用“现实”一词。因此,哲学就是要把握现实之真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现存中把握现实?

  首先要回到生活世界。我们要回到生活世界,直面当前的社会事实,从中提出根本性的问题。哲学必须回到真实的生活世界,直面社会问题,才能把握事物发展中有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现实。其次,要坚持概念性思维。当面对种种社会事实时,我们应如何从现象、现存上升到现实真理?对此,黑格尔关于从“真相”到“真理”的途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黑格尔认为,从繁杂的“真相”到“真理”需要哲学的“概念性思维”,其特点是摒弃那些流行惯常的材料性思维和无内容的推理性思维,以哲学的概念思维将本质性和必然性之规定“收回到自身之内”,实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即获得“真理”。马克思在早期的“1844年手稿”中虽然批判了黑格尔“收回到自身”之概念思维的抽象性,但他在使用“扬弃”概念来分析社会现象时,也大量地运用了这个“收回到自身”之概念思维方法,并以“扬弃”的概念思维“扬弃”了黑格尔思维的局限性。可见,哲学必须以概念性思维来把握现实真理。最后,要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统一中把握现实真理。以往的教科书往往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认识论上完全对立起来,把形而上学看作以静止、不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是哲学上的一个“污名”。其实,哲学作为对“第一原理”的沉思,始终在探寻一种相对稳定不变的本体基础,这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形而上的寻思。真理本身就是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在现实真理的把握上,不能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绝对对立起来,应把二者看作探索思维的一个整体过程。其中,繁杂的现象、现存是客观的社会事实,以此为立足点,通过辩证的概念性思维,而非简单的材料性思维和推理性思维,才能上升到相对稳定的形而上的现实真理。

  正如马克思当年在批判当时青年黑格尔派“哲学英雄们”时所说的,“这些自以为是狼、也被人看成是狼的绵羊,指出他们的咩咩叫声只不过是以哲学的形式来重复德国市民的观念,而这些哲学宣讲者的夸夸其谈只不过反映出德国现实状况的可悲”,因为他们是“同现实的影子”作“哲学斗争”。正如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成就和奇迹所具有的当代引领性一样,这条道路上所遇见的问题也会是世界前瞻性的,这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探寻的事实基础。中国哲学的发展应在直面这些现存问题的基础上,走出一条自身的学术探索路径,在把握现实真理中去构建自身的学术话语体系。
  
  (作者系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