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克劳利著《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本报记者 张哲/摄
希腊和罗马古典文明被视为西方文明的源头,西方许多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典时代的希腊和罗马。然而,希腊和罗马留给西方世界的文化遗产都“光荣”“伟大”吗?至少对于广大非西方国家和民族来说,答案是否定的。罗马帝国时代形成的“普世”帝国理念,经查理曼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到近代西欧海外殖民帝国,被一脉相承地继承下来,成为西方历史长河中“帝国”观念的核心理念。
普世追求是帝国理念核心要素
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是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重要时期。由拉丁民族建立起来的罗马城邦,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张,成了地中海世界的霸主,罗马共和国发展成囊括地中海周边各民族广大地域的大帝国。正是这一迅速扩张及其对广大地区的控制,使罗马人充满了自信,并将自己对地中海世界的统治看作理所当然。由此形成了“普世”帝国观念,对“普世”的追求成为“帝国”理念的核心要素。
拉丁语中的“帝国”一词为imperium,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其主要意思是“统治权”。西塞罗著作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组imperium populi Romani,即“罗马人民的统治权”。但从共和国晚期起,imperium除了指“统治权”外,也开始指这种统治权所涉及的地理范围。这种用法可能最早出现于《修辞学》一书中,该书在用imperium来指罗马人统治权的范围时,一方面以它来指整个罗马国家,另一方面又把这个范围说成是整个世界(orbis terrarum)。到奥古斯都统治时,以imperium Romanum这个词组来表示罗马人的统治范围,已得到广泛使用。正是此时,罗马人高傲地宣称地中海是“我们的海”。英国学者约翰·理查森说:“罗马帝国作为一个领土实体的想法是奥古斯都时期的产物……奥古斯都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纳入一种可以被统治的形式,imperium作为‘帝国’的观念正是从中产生的。单独(有效)地拥有imperium的人统治着一个几乎包括整个世界的类行省,这个类行省从此被称为imperium Romanum(罗马帝国)。”可见,imperium一词从其具有“帝国”的含义开始,意味着罗马统治权涉及的范围是“整个世界”,带有强烈的普世主义色彩,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帝国”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罗马统治的“普世”追求联系在一起。
基督教会强化罗马普世理念
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具有“普世”理念的“帝国”观念随之消亡。实际上,它像幽灵一样,始终徘徊在中世纪欧洲。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一度扛起“帝国”大旗。日耳曼诸王国统治者也不甘示弱,与教皇相互利用,试图重振“罗马帝国”的雄风。
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诸多王国,以法兰克王国势力最大,西方的法兰克人和东方的拜占庭人之间,为争夺罗马帝国合法继承者的身份而展开了角逐。800年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为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加冕,授予他为“统治罗马帝国的皇帝”。这样,拉丁基督教世界也产生了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查理曼统治的王国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称为“帝国”。1155年,德意志国王腓特烈一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更显示出其作为“罗马帝国皇帝”的神授合法地位。
中世纪欧洲的这些“帝国”都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普世”理念,基督教会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理念。罗马帝国的世俗“普世”理念与基督教的宗教“普世”理念相互融合,早在帝国晚期就已经开始。奥古斯丁声称,教会代表“上帝的王国”,罗马政府代表“人间的王国”,罗马皇帝的统治权是来自神意的普世权力。因此,在中世纪早期的“帝国”观念中,“罗马世界”和“基督教世界”具有一致性,而且认为通过具有这种双重因素的帝国,可以实现基督教的普世文明。
在中世纪欧洲,无论世俗统治者还是教会统治者,在基督教普世思想的影响下,比罗马皇帝更具有普世主义情结。只不过,这种情结受制于欧洲社会发展水平,当时只能停留于一种理想。到了近代,随着欧洲社会的发展,这种理想逐渐具备了实现的条件。
为对外扩张和传教披上合法外衣
随着近代早期西欧的崛起与扩张,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等海外殖民帝国建立起来。这些海外殖民帝国的意识形态,与古代罗马至中世纪西欧的“帝国”理念具有连续的传承关系。在这种连续性中,“普世”理念是核心要素,其突出表现就是西欧殖民帝国在扩张过程中自称拥有“文明化使命”。
18—19世纪,西欧殖民者根据宗教信仰和社会发展状况(即欧洲“文明”标准)将世界各民族划分为“文明”“半文明”“野蛮”等不同等级,信奉基督教的欧洲及北美国家是“文明”国家,其他非西方世界的异教国家则是“半文明”或“野蛮”国家。西欧殖民者认为,将非西方世界那些“半文明”“野蛮”民族改造成“文明”民族,是他们的“使命”。这实际上是在为欧洲对外扩张和传教披上合理合法的外衣。
综上所述,在由古代罗马imperium发展而来的“帝国”观念中,“普世”追求作为其中的核心理念,由西方历代帝国传承下来。这决定了西方“帝国”的扩张本性。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