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时代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全集
2023年09月27日 16: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27日第2744期 作者:王春光

  《中国社会科学报》的编辑邀请我给刚出版的《陆学艺全集》写书评,这给了我很大的压力。好在自己长期在先生边上,受先生的谆谆教诲,对先生的所思所想和所写所议有比较多的了解,再结合阅读《陆学艺全集》,可以谈点自己的体会。

  《陆学艺全集》编辑组经过8年的努力,共完成了对陆学艺发表的文章、出版的著作以及还未发表的手稿和内部资料进行编码、核对、整理、归档共2812件,才有今天大家看到的由747篇文献构成、约436万字的全集。如此费心地编辑,不仅是为了缅怀我们尊敬的陆学艺先生,更是为了让他的学术智慧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和未来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因为这是一部有着时代影响并将继续影响我们未来研究的学术经典。

  《陆学艺全集》共12卷,按内容主题与时间顺序交叉的原则编排文献资料,仔细归纳可以发现,该全集基本上由四个重要主题构成:“三农”研究、社会结构研究、社会建设研究以及对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思考和讨论。这四个方面也是陆先生贡献最多、影响最大的。

  引领“三农”研究

  《陆学艺全集》从第1卷到第6卷收录的都是陆先生“三农”研究的成果,说明“三农”研究占据了他毕生学术研究的首要地位。事实上,他在“三农”领域的贡献也是最大的。这六卷呈现的是陆先生对包产到户的调查研究、农村改革的探索、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和现代化的判断、中国农民命运的思考、城乡关系变迁的分析以及农民工处境和户籍制度改革的讨论、乡村治理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解等。陆先生在“三农”研究的理论界为包产到户“开第一腔”,由此获得2008年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他在这个奖中贡献了7篇文章,是获奖人中篇数最多的研究者。这7篇文章收集在《陆学艺全集》第1卷中,如《关于加速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问题》《包产到户应当重新研究》等。这些文章在当时的理论界和政策界都具有“重磅炸弹”的效应,对于推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此,首届“费孝通学术成就奖”评委是这样评价陆学艺获奖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家庭承包制实践的研究……显示了他的学术勇气和社会担当,也对社会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然,在“三农”研究领域,陆先生不只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带头鼓与呼,还展开了全方面的研究,在不同时期尤其是“能够在中国‘三农’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有分量的政策”,为推动“三农”政策和城乡关系调整作出重要贡献。他在1986年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发表的《农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一文获得邓小平同志的关注和重视,对当时中央的“三农”政策改革和创新发挥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解决“三农”问题,在陆先生看来,关键在于解决城乡分治问题,由此他在《读书》杂志上发表《走出“城乡分治 一国两策”的困境》,并随后发表《农业问题答案在农业之外》等文章,为后续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等国家政策和行动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开拓社会结构研究

  社会结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陆学艺先生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调到社会学研究所后从事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陆先生的研究转型并不是因为工作调动带来的,而是在他“三农”研究的基础上必然的学术转型。他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农民与农业不再是改革初期的那种状态,而是有明显的变化,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户籍制度意义上的农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分化,于是他一开始从农民分化上进入社会结构研究,深切认识到“调整社会结构、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在学术界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当然,陆先生在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研究方面最具影响力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领衔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对各个阶层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发挥的作用以及未来可能的变迁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尤其需要构筑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形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预测20年后(从2001年开始)将有4成中国人跻身中等收入者阶层。在陆先生看来,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就是构筑合理的社会结构的过程,而社会建设就是这样的具体构筑路径和机制。这一研究发表的成果显示出他扎根实践、服务现实的学术敏感性和前瞻性。正如他对陈锡文所说的:“不管研究什么的,都不能脱离实际,都得为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服务。”在陆先生看来,社会结构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而且还是可以被行动者所构筑的。因此,他提出的构筑合理社会结构的理论观点,突破了结构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结构是客观事实而对行动有着外在约束的观点,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能动思想融入社会结构研究,形成了新社会结构主义理论。

  探索社会建设

  在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的社会结构研究基础上,秉持着服务现实的学术理念,陆先生转向对社会建设的研究。在他看来,新阶段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调整社会结构,由于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而中国当前碰到的发展问题和其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滞后。他分析了社会建设的三个观点:第一个是把社会建设等同于民生事业发展,包括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第二个则是建设一个驾驭市场、制约政府的社会;第三个就是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他认为,民生事业建设确实很重要,但关键还是看是否带来合理的社会结构这个问题。如果做不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生事业建设存在问题,比如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话,就有可能做不到让更多的人实现向上流动,意味着现代化建设没有成功;同样,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社会结构,怎么实现对市场的驾驭和对政府的监督呢?所以,社会建设的关键就是建设合理的社会结构,这也是社会现代化建设过程。当然,社会结构建设离不开民生事业建设以及建设驾驭市场和制约政府的社会,因此后者也属于社会结构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

  推动社会学学科发展

  基于以上研究,陆先生发现, 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确实激发了中国发展的活力。农村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但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显著缓解,这是由于社会结构、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结构、经济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显得越来越急迫和重要。他专门研究了国外发达国家社会学与经济学发展的差距,发现中国在这方面的差距较大,并提出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此同时成立了五个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所,但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却还只有一个社会学研究所,在研究人员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远远难以满足社会建设的需要。为此,陆先生联系学术界十多名各个学科的知名学者向中央写联名信,提出重视社会学科建设的呼吁。陈锡文在《陆学艺全集:序一》中提及此事:“2008年初春的一天,他给我打电话,说是有份报告想让我转呈给中央领导同志。收到后才知道是陆学艺与其他十几位学者写给胡锦涛同志的一封关于加大对社会学发展扶持力度的建议信。”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增设了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增强了社会学学科的研究力量。由此可见,陆先生对社会学学科建设的重视以及付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学建设。

  总之,《陆学艺全集》不仅全面地体现了陆先生在“三农”研究、社会结构研究、社会建设以及社会学学科建设方面的真知灼见和深邃的学术思想,而且彰显了其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和观点依然有着现实价值。当前,“三农”问题依然是中国迈向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亟须解决的最关键问题。陆先生在“三农”研究中提出的许多观点依然有其参考价值,比如解决“三农”问题的答案在“三农”之外。同样,中国社会结构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现代化,其中最艰巨的任务是让更多的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构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而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同样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和机制。社会学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其发展直接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因此,一方面应强化社会学的时代责任和意识,另一方面应加快中国社会学三大体系建设。这也是陆学艺先生的遗愿。阅读《陆学艺全集》,不仅能从中找到陆先生的学术足迹以及给时代带来的重大影响,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找到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体验到学术知识的魅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