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维度与理性的自恋
2023年03月01日 10: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1日总第2600期 作者:倪培民

  中国传统哲学在本质上是功夫之学,即成己成人的生活之道。它固然有显性的语言文字表达,但它背后是巨大的、需要通过践行修炼去体悟默会的内容。如果把功夫的领域比作大洋里的冰山,缄默维度就是那冰山在水面下的部分——它不仅远远大于露出水面的显性的冰峰,而且是使那冰峰能够显露的基础。离开了对于缄默维度这种基础性的认可,就无法恰当地理解与其相应的显性部分。

  这种学问从一开始就可能面临只见“冰峰”而忽视其缄默维度,从而变为“口耳之学”的问题。近代以来这种问题直接变成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的危机。缄默维度与哲学之间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屏障,缄默维度本身的性质就在于其默然不显,而哲学作为一种理性的智慧,却生来就与显性的话语(discourse)具有难以分割的紧密联系。虽然理性智慧本身并不排除它把缄默维度当作探究的对象,人们却很容易受理性智慧本身性质的诱导,而误以为只有能够用话语表达的理性内容才能成为哲学,由此而导致的理性的自恋,干脆将缄默维度排斥在理性所关注的范围之外。

  在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下,针对将中国传统思想诠释为中国哲学的需求,不仅导致整个中国传统思想的缄默维度变成无人问津的荒漠,甚至连与之相关的显性文字也成了学界或视若无睹,或千方百计只是从显性层面来诠释理解的对象。似乎只有削足适履,使中国传统思想成为“口耳之学”,才能在现代学术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处境造成了一个悖论:它越是成功地成为“哲学”,也就越显得薄弱,因为这种努力的“成功”恰恰建立在遮蔽它本身的特点之上。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化过程仿佛因此而成为其自身失落的过程,用比利时汉学家戴卡琳的话来说,“中国哲学似乎因其诞生而告死亡”。

  张昭炜教授《中国儒学缄默维度》一书,对中国传统儒学缄默维度的挖掘,开拓了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一个新境界,尝试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正名提供一定基础。它像是在海洋底下打开了射灯,照亮了长期以来默默在洋面底下无人关注的巨大冰山体。在西方,波兰尼因其缄默知识理论而成为当代世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但是他所谓的缄默知识还只是一般的技艺之知。该书作者发掘的儒家缄默维度,更包含了精神性的层面、语言学的层面、深度心理学的层面和人格塑造的层面,这一工作大大深化了我们对缄默维度的认识。

  要从根本上改变哲学的理性自恋局面,揭示缄默维度的存在以及这个维度的丰富性是基础性的工作,但远非全部。作者难能可贵之处之一是他并没有用“非理性的自恋”去取代“理性的自恋”。该著在系统梳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史缄默维度的同时,显示了以此与西方哲学对话的努力。如何将传统儒学的缄默维度哲学化,如何使哲学化的过程不是遮蔽,而是揭示缄默维度的奥秘,从理性思维的高度去发掘缄默维度的哲学意义,是当代中国哲学能够为世界哲学作出重大贡献之处。

  (作者系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