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接地气
说作者是学者,是因为他是“标准的”社会学学者出身,是学而优则仕。
该书第一篇收录的其成名作《社会学否定之否定的进程及其内在矛盾》,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考察了社会学的发展历程,认为社会学的发展是一个从原始综合到经验实证再到辩证综合的否定之否定的进程,并从六个方面证明当代社会学正酝酿着向辩证综合阶段发展的趋势。文章立足当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对社会学发展趋势、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展开研究,显示出作者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指导社会学研究,具有扎实的社会学史功底和很强的理论性。
同时期他发表的《社会学:科学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社会结构分析中的几种社会学角度和概念工具》《论社会的“有机体”性质》等文,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理论,特别是对“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概念做了精深的研究。
1989年,其文章《变革社会中的社会心理:转换、失调与调适》,针对社会变革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心理三级失调,提出应当进行由表及里的三级调适。文章最后指出:“中国十年的改革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这场社会变革运动必须伴之以对社会心理失调的深入、持续、有效的调适和引导,必须包含社会心理机制的转换和重构,从而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这一结论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作者还是较早对乡规民约进行研究的学者。在《论乡规民约的性质》一文中,他提出旧时乡规民约的性质是道德规范、政治规范和法律规范的重叠的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应当赋予乡规民约以社会主义民主的自治形式和特殊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地位,乡规民约可以成为与我国农民现有思想水平和民族特点相适应,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有效形式。当前,乡规民约在基层社会治理、基层民主协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当说他的研究接地气,体现了前瞻性。
立学为民
说作者是学者,是因为他“仕而不忘学”,“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无论在哪个岗位,始终不忘学者之初心使命,孜孜不倦探求真理,立学为民。
他的文章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为中国崛起、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以及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人类和平、安宁与幸福,奉献智慧。比如,在《全球治理的中国理念》一文中,提出摆脱人类危机,再谋人类振兴,需要又一次新的“文艺复兴”,即新的文明复兴,它有三个新的起点:和谐、绿色、简约。这也是全球治理之中国方案的三个基本理念。
在《在市场经济的赶考中交出优异答卷》一文中,他说,要深入研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使道德成为市场经济的正能量。绝不能“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把诚信、道德统统抛弃。身处社会这个共同体,需要坚守底线、明晰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底线和边界就是“适中”。如何把欲望冲动与道德追求、把“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建构、把物质富有与精神高尚结合起来,检验着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败,也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在《中华民族复兴路上防范颠覆性风险的思考》一文中,他提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要高度重视、警惕和防范可能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带来重大冲击的“颠覆性风险”。而保持稳态是“生命的法则”,稳态乃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存在形式,我们只能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不断调节,在自身内部环境与外部互动中不断适应,才能实现稳态、保持稳态,延续生命。如何调节?这就需要科学的支撑、哲学的思维,需要“群学肄言”,需要补短板、强机制、善分析。
在《核心价值观要以“辨义利”为核心》《市场伦理建设也要纳入治国理政的大范畴》等文中,他提出,富起来,就必须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搞好市场经济。但如何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尤其是把支配资本的权力关进法制的笼子里?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伦理,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我们富起来过程中需要探索和解决的大课题。由此,他建言,将市场伦理建设纳入治国理政的大范畴。“要成功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伦理’‘经济伦理’‘社会伦理’和‘致富伦理’。”“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必须解决好“厚德载市场经济”的问题。
他还提出要建立建设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当代中国的统一战线学有四个基本概念:领导者、同盟者、共同利益、政治联盟;有两对基本范畴:同与异、合与分;五个重点研究领域: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在《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一文中,他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五大优势,即达成共识的优势、畅通渠道的优势、纠错机制的优势、群众广泛参与的优势、凝心聚力的优势。
养浩然正气
说作者是学者,是因为他身上始终葆有学者情怀和学者风范。
套用马克思的话说,其文章洋溢着一种“理性的激情”,彰显了思想的魅力。其文章之所以耐读、受读者好评,根本原因就是思考问题深入而独到,甚至尖锐。他十分自然、天然地与学者打交道,说学者的话,讨论学术问题。这既与他学者出身有关,也与他长期从事统一战线工作有关。他善于与知识分子打交道,交真朋友,说真心话,反映出他多年来未曾湮没的“书生意气”。
读他的书,能感觉到一种强大的正能量,这种正气既源于他挚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养成的浩然之气,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性的底气,以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自觉以及政治坚定性。读他的书,还能感受到他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切期盼,进而被他一直为实现这一伟大梦想而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所感染。
“乐只君子,德音是茂。”“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努力以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勤学深思,深入实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放眼世界和人类未来,心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伟业的学者越多,我们党的事业就越兴旺发达。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