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
2022年08月24日 09: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24日总第2477期  作者:常旭

  《传统中国的财富积累与分配——1820年代长三角地区社会财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4月版),是张晓晶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将国家资产负债表方法应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首次探索。该书估算了中国近代长三角地区的社会财富状况,编制了社会财富表,并从国际比较视角系统分析了传统中国财富积累与分配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奇迹令世人瞩目。经济史学家李伯重教授认为,这个奇迹源于中国内部,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内因,即几个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演变所创造的各种有利于近代经济增长的要素;在新形势下这些要素的积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产生了今天的中国经济奇迹。阐释中国从传统经济向工业化、市场化现代经济转型的起点,探寻中国经济奇迹的历史根源及其演进过程,是该书宗旨所在。

  为什么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发展出的文明,深远而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人类世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长达数世纪的交流互鉴中形成了怎样的演进路径和发展模式?这是中国经济史学的“哥德巴赫猜想”。经济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其来有自,研究也与时俱进。从“资本主义萌芽”到“李约瑟难题”,再到“大分流”,几代经济史学者倾注心血,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为考察中西“大分流”提供新视角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提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此作出经典阐述:“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进了这种发展。”以此为预设结论的研究,成为新中国初期史学界“五朵金花”之一。其后,“李约瑟难题”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话题。进入21世纪,加州学派关于“大分流”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关注。加州学派不但重新评价了以往中西比较方面许多似是而非的传统观点,而且用量化和中西比较的研究方法将诸多讨论植根于更坚实的基础之上。受此启发,一些中国经济史学者致力于中国历史经济统计,特别是历史GDP的研究。

  该书承续这一研究主题,开拓了新的思路。作者长期从事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将资产、负债等存量经济数据及其分析范式应用于经济史研究,在历史GDP等流量数据研究基础上,为考察中西“大分流”提供新的视角和数据支持。事实上,历史资产负债表研究虽为国际学界所重视,但在国内尚未得到广泛关注。欧美等国学术界“不仅普遍编制了20世纪初期至今相对连续的年度国家资产负债表,而且部分研究已经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荷兰和瑞典等历史数据相对于丰富的国民财富和资产负债情况推至18世纪甚至更早,并利用这些数据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扎实可靠的历史数据

  除了研究主题,全书最令人欣赏之处在于对历史数据采取“锱铢必较”的态度。不少经济学者从事经济史研究,或者对数据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无暇考订数据本身的意涵,而汲汲于将其输入计量经济学模型之中;或者过度依赖利用经济学理论“制造”历史数据,往往由于估算参数“差之毫厘”的设定而使得结果谬以千里。这类研究成果一方面为历史学者所鄙弃,使经济学者和历史学者在经济史问题上“势同水火”;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研究如“沙上建塔”,除了方法新颖外,结论不过是浮寄孤悬。究其根源,前人不知后事,中国古代虽有统计活动和不少零散的统计资料,但没有专职统计机构和统计法规,没有总结出系统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更遑论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国民账户体系。历史数据不仅有度量衡作为后缀(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复杂),而且还带有时间标签和制度色彩,数据的一致性、可比性比较差。缺乏对制度环境和数据产生机制的考察,简单化地将它们代入现代经济学理论,无疑是草率的做法。

  该书摒弃利用经济学理论推导数据的思路,将国家资产负债表方法建立在从浩繁的历史文献中收集扎实可靠的历史数据之上。李伯重教授的著作《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代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在估算华娄地区历史GDP的过程中,搜集与考订了海量历史资料,成为它进行开采的“富矿”。该书沿着“李著”按图索骥基础上补充了新资料:“比如华娄的金融市场、货币存量、公共部门中的军事设施、水利设施和祠庙等资产,我们都使用了新的资料和数据。”此外,该书在数据估算方面也有较大拓展,“在从流量数据向存量数据转换过程中”增加了新的估算,用新参数对原有参数进行校准。

  展开存量资产研究

  作者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思路从历史GDP拓展到历史国家资产负债表,在充分借鉴流量收入研究基础上展开了存量资产研究,全面展示了中国历史资产结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扩大了国际比较的范围。将资产、负债等概念引入经济史研究,除了进行国家层面的经济估算外,对企业史、家族史研究也不无启发。当然,诚如了解一家企业需要关注它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报表附注等),要更为立体地了解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除了GDP和资产负债外,居民、企业、政府等部门的现金流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但这需要更细致的数据才能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GDP作为中国宏观经济最重要的指标,引导社会经济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关注经济增速转向关注经济结构、经济动力。历史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顺应了这一时代命题。经济史学者提出的“斯密型增长”“库兹涅茨型增长”“熊彼特型增长”,从某种意义上更侧重于从供给角度研究经济增长动力,但是对传统经济、近代经济是否也应从需求角度做更多研究?历史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研究或许能够提供更多线索。

  与此同时,历史GDP研究为系统整理中国经济史基础数据库提供了机遇,历史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将进一步推进这一工作的进展。它虽以资产负债研究的角度构建经济数据的文献资料,但必然会穷尽已有文献线索和补充大量新的数据。这虽然是研究的副产品,但其意义不容小觑。该书是张晓晶教授主持的中国历史资产负债表(CHBS)研究计划的初始成果,计划中期目标是编制中国近两百年的国家资产负债表,且已经制订了详细的研究进度表,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