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科书研究有使命担当
什么知识、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2022年08月10日 09: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10日总第2467期 作者:石鸥

  

  教科书是重要的,但教科书也是复杂的——它传承、保护甚至挽救文化;同时,它也可能欺骗、控制和篡改真相。因此,必须加强教科书研究。“教科书学”时机趋于成熟有几个标志:基本完成严格意义的教科书发展历史的清理,基本搭建教科书主要理论视野的分支框架;逐步实现教科书研究从编书经验、教书经验向教科书理论的转换,使教科书研究从教材编写论、教师备课论中走出来,逐渐独立门户;初步形成教科书理论的专业化基础,有稳定的研究队伍、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规模,广泛的社会、学术、教育和意识形态影响;产生一批有关教科书的教科书,有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平台与园地。当然,最重要的基础性标志,是教科书成为被高度重视的研究对象,教科书研究成为一批学者持续的学术事业。

  教科书研究引起学界重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学术视野的拓宽,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教学论研究空前繁荣,学校课程及其主要载体教科书的研究,由学术的边缘向中心开始移动,教科书研究近年来迅速红火起来,成为整个教育学领域生长最快、最受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

  这一现象反映了教育科学学术共同体的变化轨迹。教科书研究逐渐成为新时期教育科学研究寻觅到的一片新的研究天地,意味着今日对于教科书文本作为学生成长最重要材料的普遍认同,是对教什么、学什么,对知识本身重视程度全面提升的突出表现,是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进而是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具体化操作。这是学界视野与思维得以扩大的一种表现。相对于过去教科书文本只有编写经验的传播和只能执行落实的备课体会,这是教育科学学术共同体的一大进步与发展。

  对教科书的研究,很难完全归入教育学现有学科领域,主要涉及教育学,但也必然涉及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语言文字学,涉及物理化学地理学,甚至心理学、伦理学、出版学、传播学、管理学、美学、音乐美术体育学等多个学科。这样的跨学科研究发展,是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教育学知识增长最令人注目的特点,由此构建的松散而有效的教科书研究学术共同体,是一个值得学界高度关注的学术现象。

  教科书研究进入学术殿堂并成为严谨的省思决断对象,是学术界可圈可点的事。虽然以前有零散的重要研究,但对教科书真正系统的有规模意义的研究,还是21世纪后的事。近年来,教科书研究领域已日渐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教科书研究的理论特色日渐凸显,构建以中国话语说中国教育、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科书学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教科书学是经世之学

  教科书是有使命的!从事教科书研究也是有使命有担当的。因为有什么样的教科书,就有什么样的年轻人、什么样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教科书学是有责任的!某种意义上它是经世之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不是象牙塔中的学问。它必须为每日每时发生在课堂上的学生学习承担责任。这种责任基于两种考虑:一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也是民族和人类的未来;二是为了学生的当下,每天每时的学习自觉和身心成长。

  基于这一使命和担当,也基于构建教科书学的目的,多年来,我们对教科书的近现代发展史进行了系统而卓有成效的梳理,把精力转向对教科书现实问题的理论探究,旨在为教科书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理论解析,同时为建构教科书学提供基本的分支理论体系和重要的学术基础。

  “中国教科书理论研究”丛书站在新的学术起点上,通过加强教科书研究共同体建设来深化教科书研究,借鉴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美学、哲学、管理学、传播学、生态学、语言学等学科理论精华,打破不同理论界限,自觉构建教科书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体系,力求从基础上推动教科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为教科书学的建立构建基本框架。丛书分两辑,第一辑包含《教科书概论》《教科书美学》《教科书语言学》《教科书生态学》和《教科书研究方法论》,已于2019年底出版。即将面世的第二辑包括《教科书文化学》《教科书管理学》《教科书心理学》《教科书编辑学》《教科书传播学》《教科书评价学》《教科书技术学》等。

  《教科书文化学》揭示了教科书与文化的关系,阐述了教科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多维度探讨了教科书内容确定过程中的文化优选和重组、教科书使用过程中的文化意识,旨在促进教科书文化研究的深化及教科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教科书传播学》将教科书视为一种传播媒介:学生既是教科书传播的对象,也是教科书传播的主体,更是衡量教科书传播效果的“标尺”。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需要新的舆论支持,依据传播规律,运用融媒体,整合多种社会因素说服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教科书编辑学》系统呈现了教科书编辑活动的发展过程和具体要求。信息社会万物互联,教科书编辑应主动拥抱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及早布局教科书数字化和数字教科书发展。《教科书管理学》旨在推进教科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升我国教科书管理水平。《教科书心理学》主要审视教科书中的心理学要素,探析这些心理要素如何被设计,阐释教科书编写对心理学原理的遵循。《教科书评价学》聚焦教科书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探索,在分析基本概念基础上,从视角与分类、过程与方法、实践与应用以及反思与展望等方面深入阐释了对教科书的评价。《教科书技术学》意图运用技术学思维解析教科书的技术组成元素,探索教科书的技术元素及其演变规律,发现未来教科书的可能形态。面向变幻莫测的网络时代,秉持“为了智能社会生活,为了学生素养发展,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探讨信息社会数字化教科书的理想形态,释放技术在教科书创制中的功能,使未来的教科书充满能量和活力。

  书中不少是跨学科的研究,许多探索在国内尚属首次,片面和肤浅是不可避免的。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科书研究通则或分析模式并不存在。没有固定不变的教科书研究模式,也没有终极真理的教科书理论体系。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教科书研究是随着实践和思维的不断推进而发展的。那是一种进行着的研究!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