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宗教体现中华文化精神
2022年07月27日 10: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27日总第2457期 作者:卓新平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是我国宗教学界在新时代的重要学术使命。《人文宗教引论:中国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李四龙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2月版)以“人文宗教”概括中国宗教的特点,提出“人文立本,感应为体”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构建了“天道人情——中国宗教的思想基础”“感应道交——中国宗教的神秘体验”“会通共生——中国宗教的关系格局”“混元并用——日常生活的信仰图景”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作者认为,这四个层面可以基本体现中国宗教的结构及内容,是中国宗教的典型特征,也是推动中国宗教学发展的新探究、新路径。作者强调,在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中,文与神的关系,即礼教与宗教的并存,比人神关系更重要,且对神的理解也有别于西方宗教。因此,在“文神关系”中可以发现中国宗教理解的奥秘,也形成与西方宗教截然不同的认知及思维差异。这些观点是作者长期深入研究中国宗教史的心得及收获,由此则能够系统展开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考察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现状及其嬗变,并基于丰富的中国精神积淀,构建并促进中国宗教学的理论体系及自我意识。

  从人文主义观察宗教,此前在中国和西方都有学者研究。著名新儒家唐君毅先生1951年率先提出“人文宗教”的说法,2000年前后也有学者对此展开讨论,但颇为零散,很不系统。2010年北大创办学术集刊《人文宗教研究》,北师大成立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人文宗教一词逐渐流行。该书作者十多年来一直潜心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学界首次对此概念做出系统论述和理论构建。他从上述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宗教的特点,并把人文宗教作为世界宗教的一种基本类型而呈现出来,展示中国宗教的特色,凸显这一研究的意义。这些研究反映出当代中国宗教学的最新发展,是对中国宗教学科体系构建的实质性推进。

  全书将中国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向人们展示了鲜活的宗教存在及其文化价值,这种“人文宗教”也是从文化视域来探究宗教的重要成果,对当代社会正确理解宗教,尤其是客观认识中国宗教的存在及其意义提供了重要启迪,并推动人们顺着这一思路来反思中国文化传统,反省对宗教的态度及相关实际举措。中国宗教理解对于中华文化精神的认识是一个重要方面,一部中国宗教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史的关键构成,我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正视并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摒弃历史虚无主义的无知。该书非常及时地回答了中国宗教之问,对以前的中国宗教认知及研究起到了补偏救弊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的学术探究吹入清新之风。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