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之重要,唐代刘知几有著名论断,即“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学价值的彰显需要依靠史学研究者的努力来完成,历史研究者所采取的方法是否精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史学功能的发挥。历史学家究竟该如何研究历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研究课题。《近代中国之变轴——军阀话语建构、省制变革与国家》(翁有为著,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版)的研究方法,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与思考。
历史选题应关切重大社会选题,重在把握历史发展大势。著者认为,历史研究不应回避重大选题,尽量避免一味碎片化研究。著者坚称,制度是人类文明中最主要最核心的成果,制度史是研究人类历史文明的主干与核心部分,制度史研究理应得到业界足够重视。正是基于这样的史识,该书聚焦国家制度这一核心主轴,从军阀割据、省制两个维度入手,深入探索近代中国变化轨迹,展望历史发展大势,触及历史深度。考察著者近20年的学术关注点,从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研究、南京国民政府县制研究、中国近代省制研究,到近代中国省制变革与社会变迁研究等,始终紧扣制度史这一重大选题,表现出对制度史研究更易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之历史见识的坚守与秉持。
研究思路要围绕历史内在逻辑展开,做系统化探究。书中指出,历史研究是有着结构性位序的逻辑研究,要按照历史发展自身逻辑展开的状态进行研究。所谓复原历史、重建历史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我们不能脱离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去复原历史,去重建历史。那样的历史尽管多种多样,但历史发展中的内在结构逻辑性就会消失。此外,著者还主张把制度史放在社会历史运动进程中去把握,既要看静的条文规定中的制度,又要把握动的实践运作中的制度及其效果。为此,该书把制度、思想、人物与社会视为近代中国之变轴的逻辑位序,并形象地把制度喻为历史的骨干、思想喻为历史的灵魂、人物是历史的主体以及社会是历史之本体。通过系统深入研究,建构了由制度、思想、人物与社会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制度史研究新范式。
研究视角要尽量用时人维度建构相关话语体系,有助历史真相揭示。求真与致用并重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由于军阀割据是近代中国长期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近代中国发生巨变的理论焦点,为探寻近代中国社会变化之真迹,著者在书中做了一种新的尝试,即借助时人视角建构军阀话语体系来揭示近代中国变化之轴。全书分别对“军阀现象之话语”“军阀成因之话语”“军阀特征之话语”、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治力量关于军阀问题“解决”之话语,以及“封建军阀”话语为中轴的反封建理论等问题进行条分缕析,得出军阀割据与省区制度变革及其问题之解决,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主因之论。即,清末国家中心力量的削弱,引发民初省以区为依托的军阀割据现象加剧,进而倒逼各界必须重视国家中心力量的重塑,得出国家治理必须通过建设法治权威,始能回升现代常轨秩序之论。
历史研究要回应时代,充分发挥其引领时代精神和主流社会价值的功能。尽管著者并未刻意勾连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但在重大历史问题的阐发时,总能做出引领时代精神与主流价值之尝试。如在阐释军阀话语体系时,从不同角度阐发法治权威构建的必要性;在探讨民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时,阐发出民众穷困潦倒无以为生,必然导致政治衰败的历史认识;在论述南京国民政府治理政务问题时,通过揭示蒋介石政府明知腐败而“无以治之”的教训,发出惩治腐败、建构法治政府与法治权威的呼吁。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法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