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证为根基 以通贯为主旨——构建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史
2021年12月01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1日第2299期 作者:焦雨楠

  20世纪以来,无论是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抑或在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乡村建设思想和理论均构成其重要内容之一。学界关于百年来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已有不少成果,相关研究主要通过重现梁漱溟、晏阳初等代表人物在乡村建设中的实践活动,以重新审视乡村建设活动的思想理论及成效;或者聚焦乡村建设思想家和实践者的个人传记研究。关于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思想与理论的研究,则更多从革命史角度展开,未能更多关注和发掘其中乡村社会建设的思想内涵。近代乡村史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也主要集中在乡村社会结构、乡村社会分层、权力变迁方面,关于近百年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的整体研究仍付阙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百年史》(王先明等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8月版)的出版,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超越个案研究中把握时代高度

  回溯学术史不难发现,既往研究多限于个案分析,对于百年来乡村建设思想发展演进的历史脉络及其内在关联性,未予以过多关注。对20世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乡村建设思想的比较研究,以及在作为历史借鉴的理性分析方面,尚缺乏深入研究。以往研究侧重于“乡村建设派”思想内容,而对于“中国农村派” “中国经济派”等的乡村建设思想内容发掘不够,尤其是大多只注意二者的对立关系,忽略二者间的共同性、共通性思想内容,而这恰恰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此外,乡村建设思想与社会建设思想、乡村建设思想与民族—国家建设之间的历史关系,及其演进过程中的动态联系,学术界也未予以足够关注。而这些问题是具有现实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重要内容,亦是具有时代高度的问题。尤其是,关于当代乡村建设理论与历史上乡村建设思想的内在关系,及其历史承接和时代递进的学理性探讨,未能真正得到学界关注。而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当前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思想价值。由此,如何在汲取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超越性发展,建构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百年历史演进的学术体系,就成为该书主旨所在。

  全书的总体理路是,既纵向展示百年来中国乡村建设思想形成、发展、演进并实现质的跨越的历史轨迹,又在横向比较中揭示特定历史时期不同乡村建设思想、理论、流派之间的深层关联、思想特色、相互辩驳与互动的时代景观;以此全面系统而动态性地呈现这一研究主题。作者阐述的重点是:在超越个案研究、个体思想研究基础上,把握乡村建设思想、理论的时代特色、时代高度及其时代递进的特征,并深入阐释其具有规律性和历史认知意义的思想内涵。这一主旨凸显了该书的学术高度和理论深度。

  整体视野和通贯建构的学术诉求

  丰厚的资料和扎实的史料比勘,为作者的学术探求和学理诠释奠定了牢靠根基。如关于乡村建设思想或主张提出者的问题,作者在梳理相关档案资料、精详比勘史料后,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新见,认为卢作孚最先提出乡村建设主张,并且对乡村建设思想内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释。

  贯通20世纪中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理论,探究不同党派、政派、学派的歧见与纷争,全面考察当代学人对乡村建设的研究成果和概念界定,必须基于坚实的史料。只有全面系统、精慎详析史料,才有可能获得新的学术创获,从而在超越前人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学术见解。史实的面相是多样的、复杂的,史料的来源和呈现是多元的、多向的。思想史的脉络和历史的趋向,如何不被繁复丰富的史实和多向度的史料所拘限、遮蔽,如何在纷繁面相中抽象出思想内核,作者在这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全书对近百年来的乡村建设及其思想,作了富于创见的释义:乡村建设是以乡村为本位(或重点),以民生为目标,以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的建设事业。乡村建设思想则是指关于什么是乡村建设,怎样进行乡村建设的各种主张、观念、认识和理论等。因此,近代以来,举凡关于乡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建造创设的各种思想、主张、规划和政策等内容的历史均为其研究范围。这样一来,便将自20世纪初以来孙中山等人的建设思想,南京国民政府政要及地方官员的乡村建设思想,南京国民政府乡村建设政策与制度设计的思想主旨,20世纪20—40年代梁漱溟及晏阳初等人主持的以社会改良为主要特征的“乡村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进行的乡村建设,纳入到研究范围,为从“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角度重新定义乡村建设及其思想,提供了一个历史认识的对象系统,从中可见中共之伟大。

  在专题研究中一以贯通

  超越个案研究模式,形成系统、全面的百年来中国乡村建设思想体系,并阐发出其思想、理论的历史特色与时代高度,是该书的学术诉求。作者力求贯通近代与当代乡村建设思想,并寻求其历史的、科学的关联;打通就思想而言思想的局限,拟在思想与社会、理论与实践及其互相促进的历史演进上有所创新。

  首先,从研究时段看,自20世纪初(1901)为起始延伸到当下,尝试完整地构建一部通贯百年的乡村建设思想史。其次,在逻辑上贯通,15章内容结构分明、层次合理,在纵线贯穿中串结横向内容比较;起承转合、层层递进,构成一个庞大的叙述体系。再次,在思想主线、研究内容上贯通,全书始终贯穿的一条基本脉线就是新农村建设思想。

  当然,该书的贯通特色不是一般性的通史泛论,其每一章节内容均为专题性研究,问题的展开和研讨既具有学术深度,也颇多思想启示。每个章节中都努力提出一些创新点,发前人所未发,这是在专题研究深入基础上的“通”。书中也有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拓展的问题。比如,在百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思想发展、演变历史进程中,既有传统文化和思想要素的影响,也有西方文化和思想因素的作用,如何科学地认识、把握这两种因素的具体价值、作用,尚需从时代高度加以体认。除了思想发展前后的比较,还应该将其放在东亚国家,或者现代化初期这样一个大的角度之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相信这一个维度将更有助于问题的深入展开。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流动站博士后)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