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传播情景何以可能?
2021年09月15日 09: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15日总第2252期 作者:郝雨

■新浪微博的善治模式

张焱\制图

  以微博为先锋和主导的“两微一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媒体和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环境与生态格局,引发新闻传播学界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跟踪和研究。一方面,保罗·莱文森所谓的“新新媒体”(New New Media),其天然的草根性、开放性和意识形态多面性等“媒介赋权”功能,受到各路学者的积极首肯;另一方面,其相伴而生的信息乱象和舆情动荡,亦饱受各方争议和诟病。如何看待这种“双刃剑”效应?能否科学理性地利用好自媒体的社交传播优势,努力营造一种“理想的传播情景”?《基于微博的表达权与“理想的传播情景”》(王君超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版)为此寻找一种科学化的路径。

  舆论森林生态系统:“树木”“花草”中的谣言

  该研究结合公共领域、交往行为以及互联网全球治理等理论,主要从批判视角聚焦微博的传播机制与传播模式,以微博为例研究新媒体在张扬民众表达权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如何运用善治克服微博传播中的谣言、水军言论等“扭曲的传播”现象,从而达到理想的传播情景,形成文明、理性、包容的网络文化。

  越是有价值的学术研究,越是要有鲜明强烈的问题意识。而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又必须建立在大量事实案例和具体数据分析基础上。那么,作为“新新媒体”的微博,其表达权的获得和大面积普及,如何实现哈贝马斯所言“理想的言语情景”(ideal speech situation)?理想的传播情景的真实意涵是什么?

  全书除了在宏观层面对“微博改变中国”“微博的意识形态功能”“微博的政治、经济热点”等宏大问题进行理论阐释外,又选取不同案例,加以细化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如在中观层面,编著者对微博作为“建设性媒介”的研究,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微博对社会资本的建构。强调微博作为资本的一种形式,其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就是通过社会网络动员资源或能力所形成的总和。二是微博对媒体话语方式的建构。根据谢尔·以色列《微博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一书的观点,微博客的主帖与跟帖的互动是一种“交谈”。“这种交谈犹如一条河流那样自然流淌,不久之后,它就被人们称为‘推特流’”,而微博的信息流向是从边缘流向中心,话语方式是平民式、探讨式、情绪化的,在亲和力与贴近性方面均胜出一筹。这种独特的话语方式,体现了詹姆斯·凯瑞所谓“李普曼式的‘告知新闻’到杜威式的‘对话新闻’的转向”。三是微博对舆论监督的建构。在新浪微博上出现了一些诸如“独立调查记者”的认证,微博自媒体的曝光平台与全民反腐的呼声相应,成就许多拥有大量粉丝的“网络反腐案例”。四是根据哈贝马斯为“公共领域”所下的定义,微博可以被视为当下中国具有一定“公共领域”潜质的媒体。其潜质表现于“草根媒体”特性、讨论话题的广泛性、及时性和对民众表达权的张扬。

  在微观层面,该书巧妙地将微博的表达情景命名为“舆论森林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有着无穷无尽单个的“树木”和“花草”,要对其展开研究,就要对其中一个个信息个体进行微观分析,从而达到对整个森林的宏观认识。通过大量具体案例,编著者重点关注了微博作为“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问题,分析其形成谣言的源头、变异以及社会影响。其中,又把谣言分为忧患类、心愿类、鸡汤类、仇恨类等,并进一步运用国内外经典社会学及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微博谣言的传播机制,以数学计算的方法列出谣言传播的公式及传播模式,进而在抽象层面认识其规律。

  操纵:非理性表达的欺骗机制

  编著者具体阐述了以往对于诸如谣言问题的误解和误区。这其中的很多观念人们甚至已经习以为常。比如误区之一,“谣言无害”;误区之二,“谣言是弱者的武器”;误区之三,“谣言可以自净”;误区之四,“传谣也是张扬表达权”。这样的指误意欲拨乱反正。找到问题的症结后,如何能够做到微博善治呢?其实,在微博舆论环境的乱象中,非理性表达应该是最大、最普遍、最严重,也最难善治的顽症。编著者几乎用最大篇幅和重点章节讨论这个话题。

  非理性表达有着长期且深厚的哲学背景和根源。20世纪伊始,“非理性主义”成为风靡西方的思潮,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广泛流传。其在本体论上否认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和谐整体,把世界看作一个无序、偶然、不可理解甚至荒诞的世界;在认识论上片面强调内心体验和直觉洞察。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开创了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先河。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尼采,更是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发展为强力意志,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哲学理论。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意志,是一种贪得无厌的欲望和创造的本能,并以此作为估量一切价值和确立新价值的标准。自尼采提出“上帝死了”的口号,传统的理性本体观逐渐被现代非理性本体观取代。

  具体到微博中的非理性表达,该书根据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认为,沟通中的非理性表达源于“欺骗机制”。由于主体性与客观领域、规范领域以及主体间性领域之间发生了混乱,“而且不是刻意的”,但非理性的沟通者“知道如何控制混乱的局面,如何有意识地制造整体效果,并用于虚构、戏谑、反讽等”。哈贝马斯把这种在沟通中存在的欺骗现象称为“系统扭曲的交往”。这种“交往病理”的表征是“以言促效”,亦即“操纵”。其原因在于“至少有一位参与者隐瞒了他的目的行为立场,隐瞒了他的交往行为纯属表面现象”。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随后的案例微观数据分析,该书提出了对诸如网络“水军”、 明星骂战等非理性表达的鉴别方法和治理策略。

  善治:减少“扭曲的沟通”

  该书结语部分可谓掷地有声。编著者对此特别阐述,之所以称为理想的传播情景而非微博善治,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作为“准公共领域”的微博,不仅是自媒体的代表和民意的集散地,而且也是张扬民众表达权的平台。以善治手段发挥其公共领域的媒体属性,减少“扭曲的沟通”,旨在构建一个理想的传播情景。那么,结语不是为了表达一种愿景,而是旨在通过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回顾,思辨其“理想的言语情景”的真意,从而进一步明确当前微博表达中的问题,以回应微博的善治之道。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善治与微博理想的传播情景的构建,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以交往理性规范表达行为,以微博善治保障表达权,以交往能力的提高促理想的传播情景实现。在具体实践层面,该书以新浪微博为例,给出上图中的善治模式。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