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托翁为笔下人物流泪说起
2021年03月24日 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24日第2132期 作者:吕国英

 

  凡是稍有些文学常识者,不会不知道文学巨擘托尔斯泰,更不会不知道其巨著《安娜·卡列尼娜》,但或许并不一定知道,托翁竟为安娜卧轨自杀而失声痛哭。这则轶闻说,当托尔斯泰写完《安娜·卡列尼娜》时,突然大哭起来,家人诧异、不解,托翁非常伤心地说:“安娜死了!”家人由诧异转为疑惑:你是作者,既然那么伤心,完全可以让她不死啊!托翁不停地摇头:“我没办法,她不得不死啊……”

  无独有偶,浪漫主义文学大家大仲马创作《三个火枪手》时,也曾为笔下人物的“必须死去”而啜泣不止。这个人物是大仲马非常喜爱的人物,他一度试图改变此人物的命运,却无法做到。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作家饮痛而泣。

  两位艺术大家、两部文学巨著,皆因无法随意改变笔下人物命运而情绪失控。缘何如此?是创作内在所制约,由艺术本质所决定。

  设计之思功利之念难达雅集之境

  艺术创作要构建的世界,是作品存在的世界,作品的每个要素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且随着这个世界的构建,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应该出现的位置,构成浑然一体的生态(生存场)整体。作者在建构这部作品的同时,也将自己带入其中。在此境界中,作者已经不是创作世界的“上帝”,而是为进入生存场的每一元素的存在的载录者。释言之,艺术创作既非预先设计,也非随意设计,是以作品存在的“意志”为转移、所决定,并以作品世界的建构过程而发展、所呈现,作者是亲历者、记录人。文学创作如此,其他艺术门类亦如是。

  当下有不少“作品”不能称为作品,根本原因就是“设计”问题,或称精于设计、刻意设计。从创作起始、过渡、发展到作品完成,每一环节皆早有预设,既决无意想不到,又无与作者“意愿”相悖。艺术创作当然可以谋篇布局、宏观架构,但刻意设计往往束缚创作、窒息想象,作者变成工匠、作品成为制品。

  “设计”问题起始于何时,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现象长期存在。究其原因,或许与不少工艺制作笼统且生硬地“进入”艺术,而纯艺术领域又无法洁身自好,甚至随波逐流、自甘堕落有关。除雕刻、陶瓷、壶具、瓶艺等纯属工艺制作门类不在本论外,书画领域熏染尚重、难辞其咎。一种画稿图样、几组图像形式,来来去去、反反复复,似乎有点儿眼花缭乱,但始终循环往复、不出左右,甚至成为师傅带徒弟的秘诀。此秘诀传承至今,有艺术前辈凡设计出一种画稿,就以此为母本,自得其智、乐此不疲,成批摹制,以至史上曾上演奇“观”:“文革”后面对被“查抄”的类同画作,不少前来认领“返还”艺术品的收藏者,竟难以辨认哪一幅才是自家的,出现无法“各归其主”的尴尬。也有后学将所谓代表作发扬光大,进行流水作业、工厂化制作。藏家要说法、讨权益,本来理直气壮,可官司打不赢,足见藏在特殊性创作背后的文化积习积染太重,无以可撼。如此这般,艺术领域中的“设计”就有了不断传承、难以去除、连绵不绝的意味。

  设计对创作带来的戕害显而易见,可为什么偏偏有人乐此不疲?又似有争先恐后、前赴后继之趋?表面看,是求生存、图私欲,名利渴望作祟。不可否认,有人凭一部或一类作品之势,开始设计运作,尝到甜头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有人念名思利、急于求成抄近路,进而误入歧途又难以自拔。实质而论,是未入门、缺敬畏,仅仅在艺术的门外看了一眼,懵懂之中即操笔弄墨,又随行就市,何有创作感悟?何存艺术敬畏?漫说艺术从来就与功利效用无关,艺术史上又有哪几个大师,是因为求功利而成就艺术?王羲之创作《兰亭序》,因有多处改动,遂生重写之意,然多次命笔,均逊于原创。事实是,重写自然就有了设计之思、生了功利之念,很难重回“曲水流觞”雅集之境,后作又岂有“兰亭”原创序文之妙趣天成?

  信笔由灵“不断线”

  入境就是进入作品之境,是艺术创作的高峰体验,是独有的、唯一的,既来不可期,又去不可止。一次创作一种体验,一部作品一个世界,既无通用体验,也无雷同作品。不管是艺术大师,还是从艺新人,每次创作都是从零开始,每部作品都不一定成功,这恰似加缪《西西弗的神话》之西西弗推举巨石上山。一部作品的完成如同将巨石推上了山顶,随之巨石就会自然滚落下来。要开启新的创作,就得将滚落山下的巨石重新推往山顶。世语中有“轻车熟路”之说,或是指工艺制作,但与纯艺术创作无关。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路遥,曾有“狗日的文学”之苦语,写过《白鹿原》的陈忠实,也有“你懂个锤子”之怒言。前者语出因拿不出进京参加这篇作品颁奖会议之路费,后者言因一位外行轻蔑其何不再写一部《白鹿原》。于是,“苦语”为艺术注脚,“怒言”为创作留念,作为两位作家的独有“体验”,演绎出西西弗壮歌的现代绝唱。

  设计往往隐含着算计,是创作大忌、艺术(作品)天敌。中国艺术中有一笔决定一笔之说,唯有最后一笔的结束,才有作品的最终完成,而这最后一笔由上一笔制约、决定,依此类推,每笔均由其上一笔决定,既不能随意有无,也不能随意游移。如此,笔笔相生、笔笔畅达,笔笔建构作品生命,而作家、艺术家唯有信笔由(性)灵“不断线”,方有资格、才有可能迎来崭新作品的诞生,而这崭新作品的最终呈现,往往是创作之初所无法想象的。

  艺术的本质意义在于塑形立象、矗立审美,艺术的最高价值在于唯一性与不可复制性。艺术家立象高维、审美高远,方可构建 “唯一”性之创作,呈现“意想不到”之作品。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