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侨为桥:大变局中的文明互鉴
2021年03月10日 09: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10日第2122期 作者:李慧芬

  据统计,全球6000多万华侨华人中,有4000多万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广、实力强,活跃在当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国侨联副主席隋军指出,“一带一路”是共商共建共享之路,华侨华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为华侨华人的事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并从整体上促进了华商经济的发展。

  《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许培源、陈乘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2月版)通过剖析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的历史与现状,将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系、作用、现状、问题、对策、建议等作了详细阐述,具有一定的咨政价值与现实意义。

  经过多年发展,海外华人在政治参与、政治影响力和政治资源方面形成了较强实力,能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助力。海外华侨华人中的人才优势集中于新华侨华人及华裔新生代。他们能充分利用自身深谙中华文化与熟悉住在国文化的双重优势,成功开展各类跨国贸易、投资和文化活动,搭起中外文明交往的桥梁和纽带,促进沿线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互信和融合。

  书中提出,当前应该更加重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独特优势,使他们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者、建设者和参与者,同时让他们也能从中挖掘巨大的发展机遇,实现自身发展。“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开展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等建设,为华侨华人特别是华商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同时,“一带一路”建设还将推动华侨华人社会的联合、团结、发展,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沿线各国为了开展对华合作共建,将会更加重视华侨华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助于提高他们在住在国的地位,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全球再次掀起一股学习汉语热,这对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具有推动作用。此外,随着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海外华侨华人可以抓住这一机遇,回祖(籍)国创新创业,进一步扩大在祖(籍)国投资,享受制度红利。因此,对广大的海外华侨华人来说,他们更直接的感受是“‘一带一路’源于中国,机遇和成果属于世界”。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华侨华人在融通中外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扮演着“桥梁中的桥梁”角色。“一带一路”不仅需要国际基础设施建设、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更需要加强沿线国家的文化沟通、人文交流,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实践的发展。民心相通属于软实力范畴,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根基。因此,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以及不同文化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互学互鉴。为此,该书专辟一章,选择从做大做强海外华文媒体、推动外籍华人签证便利化、促进人员往来角度分析“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文明互鉴。

  当前,应充分挖掘和发挥华商、华侨华人中的意见领袖、华侨华人社团、海外华文教育、华文媒体的优势。以华侨华人为载体、纽带,推动华侨华人成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和宣传“一带一路”的重要担当者,助力“一带一路”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同时,考虑到发挥侨力涉及多方利益和诉求,特别是涉及华侨华人自身的生存发展,因此要协调各方利益,凝聚侨心、达成共识、合作共赢。例如,应处理好心系祖(籍)国与融入住在国的关系、引进侨资侨智与“走出去”的关系、国家总体规划部署与地方具体目标的关系、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与从海外吸收中华文化的关系、协调兼顾不同类型的华侨华人核心力量和外围力量的关系等。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动态过程。“一带一路”建设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海外侨情也在持续发生变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海外华侨华人进一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有新的调整。首先,华人经济面临转型,不少华人餐饮、进出口、批发零售业均受到直接影响;其次,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不仅给海外华商企业带来了合作机遇,也带来竞争和挑战;再次,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正经历转型期,其人口结构、行业分布和国别分布都在变化,尤其是新生代数量不断增加,他们与祖(籍)国联系的紧密度和沟通方式需要调整。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增加,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带来一些挑战,对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我们充满信心、迎难而上、灵活应对,进而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也正因此,对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的研究,是个具有可持续性的课题。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科研处)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