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学家汤普森曾骄傲地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宣称比英国的慈善传统更强大”,这道出了英国慈善活动的悠久历史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为何英国的慈善活动能够既有如此的影响力又绵延不断?《英国慈善活动发展史研究》(周真真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版)梳理了英国慈善活动发展的历史轨迹,有助于读者从宏观上把握其总体概貌。
该书将英国慈善活动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7世纪前的封建时代、18—19世纪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上半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20世纪中叶以后的福利国家时期,纵横交错地揭示了英国慈善活动的内在机制。
读完全书,笔者认为,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英国慈善活动的总体特征,“功利主义”或许既可以形容其外在的形,又可以指明其内在的魂。
以自助为核心价值观
英国慈善的功利主义首先体现在从宗教思想中解放出来。培根重构了charity(博爱)这个词汇的内涵。他不仅认为charity要有益于人类社会,而且进一步将其与科学相结合,提出要在charity中完善和支配知识,由此成功地将慈善与世俗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既体现在慈善活动方式方法的创新,如组织化的发展,更体现在其社会基础的不断扩大。在英国封建等级制形成过程中,贵族通过慈善活动行使其社会职能,同时彰显自身的品质,弘扬自己的价值观。工业革命后,英格兰还拥有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在“向上看”的过程中,亦将慈善看作自身责任,并将以自助为核心的价值观赋予其中,“借助合理规范的工作方式,通过组织机构来处理社会问题”。这种公共责任感同样也使英国的社会下层积极参与慈善,将其互助理念运用其中。各个群体都努力将自己的价值观赋予慈善,进而使慈善成为一项蕴含英国社会各阶层价值观的良好行为。该书对慈善概念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探讨,反映了慈善活动在不同时期价值观念的变化。这正是英国慈善活动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内在机制。
立足工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则是英国慈善功利主义特性的根本所在。英国贫富混居的传统家长制济贫形式,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逐渐被严重的贫富区域隔离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慈善组织的迅猛发展。如书中提及的汤因比馆创新性地吸引大学毕业生在伦敦东区居住,以此为穷人树立榜样;“全英防止虐待儿童协会”则通过与警察的合作,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司法环境。这些慈善组织在自由经济盛行的时代积极鼓励自助,而当集体主义日渐占据上风时开始顺应时势,接纳甚至主动推动政府干预。慈善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消解商业社会毒瘤的有效方式。英国恰是在强调自由竞争的近代,极大发展了慈善的理念和实践,使其与英国工业化发展相辅相成。诚如亚当·斯密所言:“仁慈的运用会将单纯的商业社会转变成更令人高兴的社会秩序”,这是慈善活动在不同社会形态下保持长盛不衰的内在动力。
与政府进行良好互动
英国慈善功利主义特色的核心是与政府和政治的互动。早在封建时代,英国不仅颁布了被视为“慈善”的《济贫法》,而且出台了《英格兰慈善用途法规》以鼓励和规范慈善事业发展。20世纪以前,慈善组织承担了社会救助的大部分责任,政府也对其进行一定的政策支持或资金援助,但双方并未形成有效或持久的合作机制。在20世纪福利国家建立的过程中,英国逐渐形成了政府引导型的慈善发展模式,“慈善组织由社会救助主导者转变为政府服务辅助者”,与政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合作机制。
慈善不仅是一项民众的社会活动,而且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都有紧密联系。英国慈善深谙这种联系,因而其功利主义色彩深嵌其中,且被上升到道德层面。霍布斯曾明确论述:“我们能够纯粹用自然法衡量的道德德行只有博爱(charity)。”霍布斯将慈善看作一种至高的道德,是每个人都应遵守和推崇的基本原则。功利主义使英国慈善总能适时做出调整,但问题是这是否有助于慈善的长远发展?对于这一问题书中有所提及,但尚未进行深入分析,期待能够看到作者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