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研究显张力
2021年01月13日 09: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13日第2089期 作者:汪江华

  “虽由人造,宛如天开”。大运河的魅力注定是常研常新的文化课题。《大运河线性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运河传统建筑》(赵鹏飞、谭立峰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年5月版)一书以大运河沿线传统建筑作为运河研究的切入点,从建筑学视角,结合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聚居学等对山东运河进行了研究。全书分析了山东运河传统建筑的分布规律和形态特征,同时对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挖掘和剖析,对于弘扬大运河遗产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立足大运河与沿线传统聚落相互依存的发展关系,以及对运河聚落发展的整体环境和表现模式开展研究,是该书价值所在。作者首先实证研究了山东运河传统居住建筑,展现出生土民居、商业街巷、庭院民居和宅邸园林四种类型建筑所具有的运河区域独特风貌与地域特征。其次研究了山东运河传统公共建筑,探讨运河对衙署建筑、会馆建筑、寺庙建筑、书院建筑这四种建筑类型的深远影响,反映出运河文化和传统公共建筑的长期互动关系。再次研究了山东运河的河闸、桥梁、码头、堤坝等水工建筑及其遗迹,总结出山东运河的治河方略和河工技术,探讨了传统水工建筑这一特殊建筑形式的发展历程及其价值延伸。最后针对山东运河传统建筑的整体性衰败状态,对运河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案例分析与理论研究。

  该书以山东段运河为线索,以宏观视野解析了大运河与沿岸传统聚落的内在关系,进而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山东运河传统建筑的分布规律与形态特征。纵观全书,在论证方法上,对山东运河传统建筑的研究不是简单的形态特点描述,而是以山东运河的发展演变为线索进行追本溯源的分析。通过对运河核心区域古迹实物形态、历史风貌的追寻,窥探大运河深层次的文化张力及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以大运河线性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运河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对于保护山东运河文化遗产,弥补山东运河研究在建筑学领域的缺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千年古运河,逢春展新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总书记的讲话为大运河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希望有更多更好的运河研究成果涌现,不断夯实大运河研究基础,为新时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