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人与人的连接,也将人与物、物与物连接在一起。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商贸、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应运而生。“智能+”让我们走入智能互联的数字化生活时代。
当前,中国制造业企业正面临着源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双重挤压”的竞争压力,以及国内制造要素成本上升的经营压力。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并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
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赋能制造应时而生,中国制造业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步伐,抓住实现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智能化时代,“智能+”将接棒“互联网+”,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化先进制造业的新动能和风向标。
智能制造信息系统领域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专家、广州大学副校长孙延明团队结合近30年在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等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经验,倾力打造《“智能+”制造——企业赋能之路》(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2月版),切合了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当前最典型的情境和需求。
洞察趋势,把握现实。由于“智能+”赋能制造企业受到技术变化快、应用领域广等因素影响,因此既要对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及应用场景进行有效洞察,又要对制造企业的运营全面把握,对“智能+”制造进行讨论是一项兼具挑战性与创新性的工作。该书围绕什么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与智能制造有何区别、“智能+”制造如何为企业赋能等当下制造业从业人员面临的现实问题,从技术管理视角入手,用科普性、管理和产业经济的话语体系加以回答和阐释,同时也针对中国制造企业的现实,尤其是发展瓶颈进行了分析与把握。由此,通过展望未来洞察趋势,通过深入情境把握现实,构成全书第一个特色。
拓展“智能”,超越“制造”。该书提出的“智能+”概念不仅仅是“人工智能技术+”,还要有机集成“互联网+”和“大数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三个主要方面“三位一体”的统一框架。“智能+”融合“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赋能传统制造业,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并衍生出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的组织形式,远远超出智能制造的范畴。智能制造的智能产品、智能工厂和智能供应链是实现工业4.0运营方式的过渡阶段,即制造层面的智能表现。该书强调“智能+”制造不能仅仅局限于智能产品、智能工厂和智能供应链等制造层面的制造模式,而应是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以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和人工智能思维为基础,驱动企业经营模式由产品和供应链转型为平台与生态系统。同时,它也是制造业由第二产业转变为与第三产业相融合的2.5产业或服务型制造,逐步蜕变为软件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智能经济过渡的基本方略和手段。由于“智能+”制造不仅涉及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新经济范畴,也涉及新的商业模式、运营方式、组织形态等管理学范畴,还涉及新的制造模式下人机物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义、员工的职业发展重新规划等社会层面的内容。因此,该书基于智慧拓展智能、基于制造超越制造的特色凸显。
凸显过程,路径清晰。书中从产业和相关技术发展历史视角,梳理了“智能+”赋能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智能+”制造存在的瓶颈问题,指出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发展战略框架和路径,构建了“智能+”制造企业赋能方法体系,按照赋能场景、赋能方法和效能评价三个维度,结合文档云管理、海尔工业互联网平台、恒逸化工项目等典型案例,深度剖析了“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具体方法。这种对于“智能+”过程的刻画和相关路径的分析,使得该书的应用价值得以彰显。因此,凸显过程、路径清晰成为该书另一大特色。
全书既深度刻画了“智能+”发展的前沿动态,又呈现了当前制造业的客观现实;既凸显了“智能+”对制造业转型的关键着力点,又展现了“智能+”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赋能”潜在价值;既可为经营管理人员在把握“智能+”制造“赋能”基础上更科学构建企业整体竞争力提供启示,又可为技术人员在明了智能制造外溢效应基础上,更精准构建智造活动提供路径指引。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