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
2020年06月24日 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24日总第1954期 作者:邹兆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学习历史、借鉴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的重要讲话,从人类文明史、中华文明史两大历史维度,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出发,思考与把握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与走向。历史责任、历史担当、历史思维已然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之一,从而形成了他富有特色的历史观。

  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历史观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活生动的内容,涉及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对习近平治国理政历史观的研究,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相结合的系统考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卜宪群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版)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而编著的重要理论著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观是核心

  该书指出,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的产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建设新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一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历史自觉与现实实践高度结合的政治智慧。

  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内容极其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它不是那种哲学家们从书本上论述出来的对历史各种不同认识的历史观,而是在长期治国理政学习、思考、实践中形成的对今天、昨天、明天的中国和世界的基本认识,也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和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基本认识。全书全面梳理了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所体现的历史观问题,论其表现、探其根源、阐述其实践价值,对于读者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历史观上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的显著特点是在阐释习近平的历史观时,能够分析理论、联系历史、结合现实,将理论的逻辑和历史的逻辑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对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刻挖掘。编者选择能够揭示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的几个主要视角来进行剖析,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观、关于中国梦的历史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观、关于治国理政的历史借鉴观、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观、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观。这七个方面虽是全书揭示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的主要途径,但其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观的探讨是全书核心内容,因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道路决定命运。这就必须从历史的视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进行回顾,包括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历史、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只有从这种历史视野来进行分析,才能够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独特性。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习近平在学习历史、借鉴历史和深入进行治国理政实践基础上经过长期思考形成的系统理论,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和进行理论研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厚滋养

  全书对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的各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时,都对其思想渊源进行了探讨。书中宣示了这样一个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的丰厚滋养。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我们深切感觉到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历史观的有关论述,都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智慧和营养,这就使我们认识到系统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意义,以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血脉联系。重温习近平的这些论述,不仅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而且也为我们在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问题上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丰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理论。

  通过阐释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也对我们认真思考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习近平对传统文化问题的诸多论述,均为我们认识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范例。他的诸多阐述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历史,坚持从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在不断推进事业发展中走向未来。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双创”思想的根本,就是要科学对待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而“科学对待”,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坚持从历史中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为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提供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为我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中国的历史学研究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而进行三大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有新时代最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没有这个理论的指引,三大体系建设就是空话。尽管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已经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但与新时代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推进对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的学习,提高史学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不仅对于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学基本理论的建设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历史学各个专业研究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对历史学的要求有重要意义。

  该书出自专业史学工作者之手,通读全书不仅可以看到它是优秀的政治理论著作,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历史学理论著作的特点。首先,全书对习近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历史观问题的论述进行了全面梳理,包括在正式会议上的讲话和到各地访问、视察时的讲话,从而显示出习近平在有关历史观问题上论述的丰富内容和思想底蕴。同时也有助于阐明他的历史观形成的发展过程,使对于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的表述更具理论性、系统性。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对于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每个问题的论述不是偶然提出的一两句话,而是他长期学习历史、深入思考和不断社会实践的结果。

  其次,在对习近平有关历史观问题的论述联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时,编者必然要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并对其进行必要解释,这就体现了编者的专业水平。例如,在论述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观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述,在分析其渊源关系时也阐述了历史上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区别;在阐述今天的依法治国思想时,与历史上的“法治”思想进行联系和比较;在论述今天对干部的廉政教育时,也联系到历史上的廉政思想,从中吸取营养。要使这种联系不牵强附会,就必须有专业的水平。

  最后,全书语言鲜明晓畅,论述深入到位而不枯燥,具有可读性。无论是论述理论、回顾历史过程或引证解释文献资料,均能从史到论融为一体,便于读者阅读和思考。

  总之,该书是当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一部重要的政治理论著作,也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高水平历史理论著作,对于广大干部、一般读者和专业史学工作者均具有深刻启示。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