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昌: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2018年05月31日 08: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31日第1462期 作者:刘志昌

    作为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献礼,靳辉明《思想巨人马克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3月版)一书,在探析马克思成长足迹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的同时,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启示。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这也是我们纪念马克思的要义所在。

  探寻思想巨人的成长足迹

  马克思的成长足迹是思想和行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知行合一。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德国莱茵地区的特里尔。法国大革命的自由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这座城市。马克思从小就受这种进步思想的熏陶和激励,其幼小的心灵很早埋下了理想主义的种子。

  时代是思想之母。从17、18世纪到19世纪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欧洲主要国家资产阶级已取得统治,同时,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涌现出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长足进步。马克思思想成熟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正是脱胎于资本主义兴起和迅猛发展的时代。

  该书展现了马克思的生平活动和理论创造,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进而完成两个伟大发现,即创立唯物史观,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作者史论结合,全面分析了马克思从《莱茵报》的战斗生活到改组共产主义者同盟,从撰写《共产党宣言》到创作《资本论》,从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到领导国际工人协会,从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到对巴黎公社的声援和总结等一系列科学研究和革命斗争,力求再现马克思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不朽的理论贡献。

  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命题。我们需要从马克思思想巨人的成长足迹和马克思主义的创建历程中,思考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成长路径的基本逻辑和对后人的启示,以指导并推进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心系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17岁的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直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以一种剥削制度取代另一种剥削制度。直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人们才找到了消灭剥削、消灭压迫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其巨大影响,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紧密相关,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紧密相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成长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的秘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各种“非马”“反马”错误思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特殊规律,科学预测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为工人阶级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类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决反对和批判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倾向和思潮紧密相关。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马克思早期文本的发表,有人公然提出“重新发现马克思”和“新的马克思主义”,制造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的对立,以及后来国内外流传的“现代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不容否定。新时代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特别警惕颇具迷惑性的错误思潮的泛滥,吸取苏联东欧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教训,坚决批判各种“非马”“反马”错误思潮,特别是要反对割裂以及在马克思主义中制造对立的错误倾向。

  最后,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马克思思想的成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贯穿其中的主线和基本逻辑是马克思对人类未来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在成长为思想巨人的过程中,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诞生,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变革,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走向多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改变了世界上近1/5人口的生活和命运,为人类未来理想社会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把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历史使命,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谱写着一篇篇壮丽史诗。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要求我们承担起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使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