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国特色社会学“三大体系”建设
2022年12月14日 09: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14日总第2551期 作者:冯碧莹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社会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社会科学,对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社会学学者应予以深入研讨。近日,“学习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加快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高峰论坛在天津举行,与会学者积极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实践支持与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亟待被总结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既难以被西方“世界体系论”“后工业社会理论”等加以概括,也难以被本土“新结构经济学”等全面解释。在这种意义上,“新发展社会学”是一个具有学术积累传统和理论建构潜力的选择。对于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结构转型同时进行、跨越式发展和发展阶段叠加等基本特点,“新发展社会学”能够在现代化动力、比较优势、约束条件上建构出理论体系,进而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重在厘清“中国经验”。北京大学王思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自然融入了民生福祉的内涵,具有无法回避的“价值性”,以此倡导提高政策的福祉效能以“提级扩域走深”,可增强政策的均衡性与可及性。南开大学张文宏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部动力包括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等,外部动力包括复杂的国际环境、比较视野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这将在根本上对西方现代化理论提出挑战,需要在方法论意义上,从系统论、协调论、主要矛盾论、与时俱进论、全球命运共同体论五个方面进行本土理论创新。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建设,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个层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发展具有必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光金指出,学科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注重学术交流平台与课题组内部的教学相长。学术体系建设以理论知识体系、历史知识体系、方法知识体系和应用知识体系四个子体系为依托。而话语体系将在学术权威、名家名篇、理论学说中被不断明确和探索。 

  “三大体系”中学科体系建设是基础,学术体系建设是主干,话语体系则是检验学科和学术体系建设的重要标杆。 

  建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学基础的学科体系建设。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和丰富社会学跨学科交叉成果,对于社会学学科体系建设而言是“一体两面”的内容。 

  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形成科学发展的学科体系,其重点在于:一是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使用概念、命题、理论时必须立足于确切的事实,避免学术概念工具的高深化、悬浮化,打破学术研究与日常生活世界之间的藩篱。二是积极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归纳,生产出“新发展社会学”“新现代化理论”“社会转型新论”等基本知识框架,遏制学术研究的碎片化倾向。三是增强社会学知识体系的生命力,从研究人类社会现象拓展到“非人类”现象,从事实分析到规范引领,从确定性范式到不确定性范式,从寻求问题的“终极解决”到“有限解决”。 

  注重社会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借鉴,旨在倡导一种“大学科”“新文科”意识。学科间的精细化划分、理论模型的精密化建构对于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宏大社会理论的建构会产生不利影响。这要求社会学在新时期进一步丰富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开拓社会学学者的历史学、哲学、文学以及计算科学、医学的跨科学视角,提高自身综合性、系统性的思维能力,进而反观社会学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建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学主干的学术体系建设。“理论”与“方法”是社会学学术体系的两大抓手。其中,社会学理论是对社会事实的推测、归纳、演绎所得出的基本观点,能够科学评价社会学的知识产出与发展状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多年以来,尚未出现有较大国际影响力本土理论家的部分原因在于:一是中国社会学重实质性理论,轻形式性理论,更忽视建构性理论;二是中国社会学在师生、同仁间的共同体协作方面相对薄弱;三是缺乏对他国社会现象的研究。这三个方面在未来社会学学术体系建设工作中应当被重视。 

  结合与会学者近期重点关注的议题,中国特色社会学预计将在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与数字社会三大领域产出理论成果。在共同富裕领域,人民价值感、公平感、幸福感的提升,居民收入分配的组合方式,住房、医疗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在乡村振兴领域,农业现代化、农村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农政转型、县域城镇化、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均受到重点讨论。在数字社会领域,学者们认识到数字社会将带来社会生产生活的根本性变革,需要被予以更多的学术目光,深化对信息茧房、算法异化、数字黑箱等问题的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学在“方法”领域的新突破,主要表现在计算社会学领域。通过“定量研究的理论生产”问题,计算社会学提出了“计算扎根”的方法,通过打破演绎法的逻辑,解决过分强调理论验证造成的不足,以此构成社会学方法上的革命,助力复杂经验现象上升为直观化、清晰化理论成果。 

  建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学标杆的话语体系建设。会议对于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展望与新目标。首先是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经验来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总结经济发展的“深圳模式”“浙江模式”,总结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相关成果,探究社会资源动员的“冬奥模式”“世博模式”等。 

  其次是深入挖掘传统思想资源。根植于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念,中国特色社会学建构本土话语体系,应深刻发掘本土思想文化,在传统思想和传统思想家的论著中深入发掘有关社会建设、社会变迁、社会互动的理论资源。例如,从儒家伦理思想与文化观念中衍生出的本土“关系研究”,既推动了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开展理论对话,也推动了中国文化在学术讨论中重新焕发生机。 

  最后是回应时代关切与国家发展要求。中国特色社会学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依据国家发展要求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注中国经验与社会学话语的普适度,也将在“三大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作出更多有益的探讨。论坛由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与《学术月刊》期刊社合作举办,近60名国内著名社会学家与会并进行深入研讨。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社会学系)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