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2022年12月14日 09: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14日总第2551期 作者:毛丰付 任建宇

  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中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加快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对于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健康平稳运行以及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度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然要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当前的国际竞争还体现在城市和都市圈之间的竞争。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有利于应对国际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挑战,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扩大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是顺应技术变革浪潮、迈向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技术变革,特别是数字经济带来的移动支付、线上预约、共享出行等新模式、新业态为城市生活提供了便利,人工智能技术为产品、流程及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机会。同时,技术变革也可能加剧城市内部的不平等,给城市的包容性发展带来挑战。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有利于催生更多就业岗位,促进技术变革与居民就业的有机结合,形成有效应对技术变革冲击且稳定可靠的城市经济体系。 

  深刻理解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集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为一体、复杂开放的人工巨系统。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面对深刻影响城市发展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系统性思维成为理解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底层思维。 

  首先,深刻理解城市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动态复杂性和结构复杂性两个方面。动态复杂性主要表现为:随着时间的延续,有规则的经济波动和无规则的随机扰动叠加造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涨落现象,外界因素的变化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引起经济波动的因果关系模糊,变化规律和趋势难以预测。经济不确定性已成为全球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结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在某一时点,经济体系的组成结构具有不同的刚性,当资源禀赋、生产结构、基础设施和上层建筑等未能同步改变时,就会造成因变动速度不同而带来的经济结构扭曲。城市经济结构调整能力是城市适应复杂性的重要观测指标。 

  其次,深刻理解城市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其复杂性主要包含社会结构复杂性和功能分化复杂性。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产业和社会分工细化有助于扩大生产与消费规模,对社会功能和结构产生持续压力。社会的功能方式和结构涉及多个子系统,现有秩序如若无法适应子系统的层次化和有序化,将导致各组成要素越来越难以协作,加剧社会结构复杂性。在功能分化的现代社会中,各功能系统独立运作却相互依赖,是互为服务和支援的关系。为化解系统内部带来的复杂性,各子系统唯有不断进行自我分化,由此增加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社会系统复杂性与经济系统复杂性的交互作用,对城市的治理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最后,深刻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其复杂性是指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组成单元数量庞大,单元之间存在大量联系,任何一个组成单元都可能以多种不同的状态存在,而存在状态的选择受到系统内其他组成单元的影响和制约,由此组成复杂的反馈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功能在复杂反馈系统中实现循环,而当生态系统的功能在外界干扰下无法正常发挥时,便形成受损生态系统或退化生态系统。“人类世”以来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使得人与自然的共生系统逐渐脱嵌和崩溃,进而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以新发展理念增强城市发展动力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立足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的发展理念,对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厚植城市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是走创新引领之路。城市不仅是文化的容器,更是创新的容器。在城市发展进入存量调整阶段,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顺应技术变革浪潮都需要走创新引领之路。新时代城市发展要把创新置于核心位置,实现科技、人才、教育体系的协同联动,其根本就是要注重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依靠本地优势、汇集创新要素、营造城市创新生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释放人的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助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是走区域协调之路。着力解决大城市极化效应和城市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促进城市群和都市圈一体化进程。通过基础设施均等化和公共服务空间布局调整,特别是数字要素等先进生产要素的跨区域配置,逐步扭转区域、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以县域城镇化为抓手,实现分类推进、重点扶持、集聚发展,努力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以及大中小城市之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走生态高效之路。以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理念为引导,着重解决城市复杂系统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手段,以实现“双碳”目标为突破口,以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为契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积极探索特色小镇等城市空间发展新模式,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充分实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使城市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空间。 

  四是走开放包容之路。从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视角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进而完善开放布局,全方位提升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十分必要。同时,城市经济发展也需注重对内开放,打造多元包容韧性的城市治理体系,促进地域内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多元共生,并为特殊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创造更多发展机会,让大城市更有温度,小城市更有活力。 

  五是走合作共享之路。城市的高度集聚特征为公共产品的区域间合作和共享提供了必要前提,高度集聚带来的负外部性又对社会公平正义提出挑战。只有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才能解决“大城市时代”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不断创新制度安排,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才能切实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使广大居民在城市的共建共享发展中享有更多获得感、满足感,进而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城镇化阶段性特征统计测度及驱动效应评估研究”(20&ZD13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