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在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战略目标和远景规划。我国广大史学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步伐,响应时代号召,守正创新,勇担职责,努力开创中国史学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在我国取得了快速发展。前辈史学工作者筚路蓝缕,在借鉴苏联史学成就的基础上,迅速打下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研究条件的不断改善、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多,我国历史学得到了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推动我国历史学深入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第一,坚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我们从事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学者探索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历史学,应当充分肯定。前30年历史研究工作,成绩是主要的,问题和不足是次要的。苏联史学界在历史研究中,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是应充分肯定的。对于我国前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郭沫若、范文澜等艰辛探索取得的学术成就,我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社会形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核心问题,苏联史学界和我国前辈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人类社会演进史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成就是突出的,我们不应忽视,更不应持“全盘否定”态度。
第二,努力排除西方资产阶级史观的消极影响。改革开放40多年来,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对我国史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我们绝不是“全盘否定”西方史学,对其中合理的观点、可靠的资料,我们也可以利用。但在西方资产阶级史学中,许多观点是错误的,或者是有明显偏向的,在史实选择和运用上也往往是有偏颇的。我国学者在与西方学者交流中,应注意甄别和分析其理论观点,不受错误史观的影响。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西方学者的大量历史著作被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在某些书店的世界史书架上,我们时常能发现翻译过来的书很多,其中多数又来自欧美国家。对于资产阶级史观,如果不加深入辨析,不仅会对一般读者产生消极影响,也会对一些专家产生消极影响。无疑,排除西方资产阶级史观的消极影响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史学工作者对西方史学观点决不应盲目照抄照搬。
第三,扩大研究视野,深化专题研究,把“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结合好。近年来,一些史学工作者深感学术研究出现了“碎片化”,主要原因在于某些学者只重视专题研究,忽视宏观研究。我们应拓宽研究视野,在做好专题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宏观探讨。这有利于我们认识某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有利于正确理解历史。因此,从事专题研究工作,不能“只处于山谷看事物”,也要“争取到山顶看事物”;而从事宏观历史问题的探讨,也必须基于扎实的微观研究。
第四,重视历史研究的全面性和平衡性。无论对人类社会整体史的研究,还是对某个国家、某个学科、某个领域的历史研究,都需要讲究全面性和平衡性。我们不应只重视某方面、某局部的历史,而忽视其他。对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甚至一位学者来说,只做到所谓的“学贯中西”往往是不够的,还要做到“学贯南北”。“学贯中西”的思维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实际上长期影响了我国学术界对整体历史的系统认识和深入探讨。例如,我们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及其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了解和研究不够,阻碍了我们对历史的全面理解。
第五,针对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深入展开历史探讨,发思想之先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历史工作者应关心时代问题,将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历史研究的出发点。从一定意义上讲,历史学本身就是从过去寻找未来的科学;是在了解现实的基础上,从过去寻找未来的科学。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应围绕时代问题和挑战,努力从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有益启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