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学科自信之源
2019年12月18日 09: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18日总第1839期 作者:洪大用 曲天词

  社会学作为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一个学科,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自1979年恢复重建以来,中国社会学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已经成为影响广泛并日益制度化的学科。在此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学科自信日益增强,形成了持续创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并扩大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心理基础。具体来讲,社会学的学科自信之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自信源于我们对于西方社会学的“去魅”,这是长期文化和学术交流的一个客观结果。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打击之下,西学东渐,我们经历了深刻的文化震惊,对西方学术思想抱有某种新奇和敬畏,对自身学术传统则产生某种程度的自卑,以西学为师甚至全盘西化的学术风气很盛行。现代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最初就是翻译和移植西方社会学,甚至这样一种潮流在改革开放恢复重建社会学的过程中也曾有过突出表现。但是,随着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国际交流日益深入,在数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对西方社会学的了解日益全面深入,不再有简单的迷信和崇拜,更多地表现为越来越理性的对话交流。我们已经非常明确社会学的本质就是关于社会的一种学说,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社会现象规律性的一门经验性学科。对于这样一种学科的建设,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资源和实践基础,我们可以做到有自信的“平视”,而无需仰视和盲目崇拜西方社会学。

  第二,学科自信源于我们对西方社会学自身不足的不断认识。随着对西方社会学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不仅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其所谓价值中立的理论原则、西方中心论的理论立场、要么强调个人要么强调社会的两极化理论思维、对西方社会本质上的非批判理论态度、过分强调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关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线性对立思维等内在局限,而且对其在密切联系并有效回应当代全球变化、解释和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等方面的不足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现有的西方社会学,不仅在解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其对技术进步、环境变化、全球社会和全球挑战的回应也是比较老套、苍白的。西方社会学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知其优势、析其不足,是我们更加自信地发展中国社会学的又一依据。

  第三,学科自信源于中国社会学的不断积累和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学自身取得的显著进步是我们增强学科自信的重要源泉。一百多年来,一代代学者持续跟踪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进程,研究和翻译西方社会学的理论与知识,开阔我们的学术视野。一些有识之士不断推动社会学的中国化,面向中国实践,扎根中国大地,创造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学,取得了显著成果。这当中,李景汉、潘光旦、吴文藻、吴景超、费孝通、雷洁琼、陆学艺、郑杭生等先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差序格局、皇权与绅权、小城镇发展、“三农”问题、社会运行、社会转型、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等,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概念和理论工具。中国特色社会学正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走向成熟。与此同时,我们对中国社会学史、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特别是景天魁先生团队基于中国学术思想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历程的自觉整理具有开创性意义。这些研究促进了社会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夯实了中国社会学持续发展的根基。

  第四,学科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持续坚韧的生命力。社会科学总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传统,并受这种传统的滋润和影响。优秀的文化能够提供丰富的智慧和深厚的价值,支撑并引领社会科学持续发展。当今世界上,中华文化是唯一连续发展不曾间断的活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胞物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等,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正是在这些精神的指引下,中华文化总是在社会与环境的发展变化中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关于个人、家庭、社会、组织、制度、福利、国家、发展等方面的丰富思想。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发掘和传承弘扬,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必将焕发中国社会学的勃勃生机,彰显中国社会学的鲜明特色。

  第五,学科自信源于中国人民在社会变革实践中的伟大创造。一百多年来,我国从一个备受欺凌、积贫积弱的国家,日益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这是党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领导广大人民努力奋斗,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结果。中国发展所创造出的道路与模式,既不是简单延续中华历史文化的母版、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实践创造。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伟大实践呼唤和催生伟大理论。只要我们不断强化实践自觉,直面中国社会巨变,在中国变革自身的逻辑中寻找理论灵感,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成熟的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学,并为世界社会学发展作出贡献。

  第六,学科自信源于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特别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的起源、结构、运行和发展演变规律,并体现了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使得社会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彰显出其实践性、辩证性、批判性和开放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只要我们在学术实践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我们就会更加坚定学科自信,更有成效地推动中国社会学取得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影响的新发展。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