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回顾、深入总结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创新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话语体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承办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研讨——2019年全国社科院系统社会学所所长会议暨青年论坛”近日在南京举行。与会者就当前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探索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实践为社会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江苏省社会学会会长宋林飞指出,70年来,中国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推进现代化的中国战略、中国道路、中国创造、中国发展、中国故事、中国样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为概括、提炼、升华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概念与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加强社会现代化研究方法的创新,发挥社会学证实、解释和预测的优势,形成中国社会学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叶南客表示,新时代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时代,也是一个既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又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社会学界要把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形成有利于我国社会现代化的丰硕成果。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是促进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卫强调了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认为社会组织具有公共性、公益性、专业性等优势,可以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进而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同时还要注意社会组织协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障碍,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保证基层社会治理有法可依;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重点扶持力度;扶持精品项目,推进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的品牌化;明确政府转移职能清单,保证参与过程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协同参与水平;搭建“互联网+”平台,实现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在社会治理问题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刘伟提出,要厘清基层社区治理研究与实践的逻辑边界,在政策制定与行动层面,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基层组织建设、整合资源下沉、社会项目发包等系列举措,延展国家治理体系向基层社会的下沉与巩固,从而确保与规范基层社会的良性运转。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杨述明认为,面对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社会背景,共建共治共享是必由之路,因此要以社会组织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制度建设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基本支撑。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牛昉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移民搬迁人口流动等正在逐渐打破原来的社会格局,乡村治理面临老人空巢化、人际陌生化、治理碎片化的问题。通过完善多层级乡村治理体系、搭建村民自治的多元平台、不断完善乡村法治治理体制、加强道德教育,树立行政强国和文化强国等这些乡村治理的创新实践,有利于应对乡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现实问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徐琴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但目前在建设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五个方面的共性问题,即项目落地难;按照整个标准化建设,建好以后设施的闲置和不足并存;服务人员短缺;信息共享水平低;财政保障缺乏可持续性等。因此,应通过顶层设计,加快推出国家层面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出台相关政策,重点解决公共服务的功能配置落地难问题;推出全科社工的培养计划;加速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循序渐进,引导合理预期;坚持需求导向和公众参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进程,提升治理水平。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要关注城镇化与社会文化建设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李洁根据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现实提出要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为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契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做法,并以成都市“三城三都”建设为例强调,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增强城市吸引力为抓手,以特色文化为内核,推动产业融合、产业重组和一体化发展。同时也要掌握产业发展规律、加强融合机制研究、制度建设、顶层设计,从而展现生活美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王浩翼以共建共治共享目标为出发点探讨了城市社区新公共性的构建,认为城市社区“新公共性”构建形态应该是“新公共性”组织的“自发性、初级性、构成要素的嵌合性”等,有利于促进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宋煜分析了当前城市街区公共空间存在的现实矛盾与问题,并以北京朝阳社区院落文化建设为例,提出促进街区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升与优化治理需要重视街区规范,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响应基层需求,加快对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落实发展政策,规范与协调街区公共空间改造;摸清基层底数,动态地掌握街区公共空间信息;吸纳社会力量,提升空间运营维护的可持续性;鼓励居民全程参与,提升街区公共空间的治理水平。
除了城市建设之外,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李彦提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认为乡村振兴在促进城镇化与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以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为例,分析了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从合作社内部和政府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王胡林从民间妇女组织实践出发,认为文化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通过嫁接政府和企业的资源,文化组织不仅能够传承文化,还能弘扬良好家风。因此,建议通过搭建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效嫁接的平台、成立文化专业合作社、形成地域文化品牌来发展文化组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提高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
关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发展是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中之重。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法制研究所明亮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民族地区反贫困实践,认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尊重民族地区群众的主体地位,增强脱贫政策的有效落地,妥善处理现代性和民族地方性的问题。辽宁社会科学院闫琳琳以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为例,提出我国养老福利的发展要体现公平性,认为运用合理的计发办法方案是平衡各地区间关系、平衡各地区间工资分配差距、平衡初次分配增速差异的重要手段。辽宁社会科学院杨成波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情况的梳理,认为社会保障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因此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要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为目标,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福建省社会科学院耿羽围绕农村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践困境及嵌入路径进行了社会福利问题的探讨,认为解决当前实践困境首先需要社会工作者整体式嵌入村庄社会,长时段进驻村庄,进行整体式社区营造;其次需要精准式嵌入村庄青少年需求,基础性填补课外空闲时光,关注日常性人际关系的提升,培养本土文化自信心;最后还需要进行简约式的村庄治理。福建省社会科学院谭敏认为,对于农村青少年的发展需要构建游离—接轨—融合的社会支持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表示,研究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经验,研究未来一个时期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求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开展理论和经验研究,有助于为我们国家顺利迈向发展新时代作出应有贡献。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研究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亟须更加深入。
(作者单位: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